491505
post:491505

孙小娟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9-11 14:09
  • 作者:孙晓娟
  • 点击量:

 

                 “研究之外”的发现

                         —记一次充满童趣的“错误”

孙小娟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整合后“人物”单元中的一篇,本单元的课文均是通过名人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一些好品质,如坚持、爱思考等。本课则通过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踏实苦练,最终攀上艺术高峰,教育学生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夯实基础。本课23个生字,其中生活中易读错的字音有3个,形近易混淆的生字有2组。“画鸡蛋”故事很多同学都听过,而且读故事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的事情,文章最后一小节直接点明了故事的道理,所以故事理解没有难度。鉴于一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原则,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会读的生字,特别读准“教诲的诲、惟妙惟肖的肖、踏踏实实的踏”。能够正确区分“慢-漫”“状-壮”。

  2.正确、规范地书写课后的4个生字。特别是“步”“任”的易错笔画。

  3.可以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惟妙惟肖”,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以下是针对本课,我设计的课前小研究。

【“小研究”设计】

 

     生本语文第2册前置性作业——《32 达·芬奇画蛋》

班级: 一(  )班   姓名:          学号:     用时:        

一、听录音、指读课文3遍。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上用小问号标注起来。【  

二、读课后练习一词语三遍。【  

三、玩本课字卡5-10分钟。以下的生字,你还有不认识的吗?请圈出。

                                

                                

 

四、分享识字好办法。(换偏旁、猜谜、字形意义、儿歌……)

拓展: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和科学家。 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

 

【课堂情景】插曲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名人,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小朋友,仔细看这一篇的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1:我发现多了一个小圆点。

师:对,它还是一个实心的小圆点。

2:我知道这个圆点把“达”和“芬奇”分开了。

师:是的,它常用在外国人名字的中间。外国人的名字和我们中国的写法不一样,有谁知道?

(有生急不可待)生3:老老师我知道,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字在前,姓在后,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字在后。

师: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同学们听懂了吗?举例:陈卓,陈是姓,卓是名字跟在后。如果是外国人叫这个名字,那就是姓——,名——。(齐声答)

师:那么达·芬奇哪个是姓?

4 :奇!(师顿时愕然)

……

插曲2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名字!

(齐声但“声”并不“齐”)只听到:芬奇·达!

                                 奇芬·达!

在一旁改作业的数学老师终于忍不住喷笑出来。

怎么,倒着读?!

……

【课后再思】

以上两个小情景,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到”的问题,也是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实属“插曲”。课余,和办公室老师分享了孩子这有趣的童真,课定思课,除了反思外国姓名这一本身的教学内容外,更让我想到:

1、没有“小研究”的研究更值得“研究”。

从“小研究”中可以看出这一教学内容“小研究”上没有设计,没有让孩子们提前思考,而“意外”就在此处出现,可这个“问题”我认为恰恰反映出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是珍贵的错误。

是的,“小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的惊喜,孩子们充分的准备,多样的方法,多彩的呈现,使课堂精彩纷呈。我们似乎习惯了,研究课前做,课上来汇报的形式,可我们忽略了最有价值的“研究过程”,孩子们是怎样研究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关注过程才是培养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的关键,才是教师“研究”的重点。很多时候,“小研究”很完美,可真的该那么完美吗?本应出现的“问题”已被隐藏,或被转嫁解决。这不是“爱的课堂”所要的。如果是课堂现场研究,现场汇报,现场争辩,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

 2、问“小研究”究为何物?“小研究”应该是一种凭借,就像教材,通过“小研究”来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所以每一次的“小研究”应该有某一方面的主题、训练点。非课课研究,面面俱到,应需研究而研究。可以在课前,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是一道题目,一次资料的搜集,也可以是一次实践,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笔头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灵活。再者,“小研究”要体现年段特点,分阶段进行。比如一年级小朋友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坐得住,听得懂,说得清,是训练重点,不可“研究”过早,在研究之前,教师必须一点一点先带着做,即课上研究,方法有了渗透,再逐步放手。所以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课上”研究更显重要。有了研究的积淀,到了中高年级,课后的自主研究可以多一些,但个人认为,课上研究一定要有。当然,在课堂研究也面临冲突,比如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矛盾等。所以“研究”的空间还很宽广。让研究之花盛开在课堂,弥漫在课外!

下一篇:孙权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