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需从命好题开始
——以六年级作文题为例
甘泉
有句话叫得作文者的得天下,我们小学阶段作文占据语文总分的十分之三。但凡语文考试,作文无一例外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那么关于作文的命题也必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笔者将近年来的小学6年级试卷上的作文题进行了收集和统计,并进行了分析。
有人说2014即将进入大数据时代,那我们就先从数据开始。
从数据看作文
笔者收集的26篇作文里,有14篇话题作文,所谓话题作文就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这类作文不限题目不限题材,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围绕“信任”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9篇半命题作文,一篇想象作文(给材料作文续编故事),2篇命题作文和1篇看图作文。
综合这些作文命题不难这些作文命题以下共性。
一、多了自主,少了约束。
在统计的26篇作文中有25篇(包括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在作文命题时都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作文命题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时空。这样的命题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则其擅者而作之。正如新课标所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二、叙事为主,真情流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建议中说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我们的作文命题也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在26篇作文中,全部都是记叙文,那么对于这些题目孩子们又是怎么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寒假前,我随机抽取了我们学校六年级三个班的100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你最喜欢的作文题目和理由。作文题目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但在谈及理由时无一例外地指出自己经历过所以有话可说。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孩子喜欢写自己的故事。写亲自经历的事,不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数,记叙起来顺当,而且在经历事情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然真情流露,水到渠成。
刚才我们横向地比对了作文命题的共性特点,下面我就选择其中的几篇来此个性展示。
最高大上的作文:品诗习作
品味下面一首小诗,以“攀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世界,充满七色阳光,
人生,充满美好向往;
在通往理想的攀登上,
每一步都弹奏着苦与乐的乐章。
要求:文通字顺,紧扣主题,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出生活中“攀登“的体验,字里行间表达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一看这篇作文的题目,就被它的气势震撼了。诗歌开场,励志人生。这篇习作的选材相信编者下了一番苦工,无疑是本次作文命题中最亮眼的之一。形式创新,内容向上,选材自主。相信很多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都有“攀登”的体验,小到攻克一道难题,大到征服一个目标。但在我的统计的结果中,喜欢这篇习作的只有10人,没有进入前三甲。我想很多孩子没有选择此篇作文的理由,就是见惯了平铺直叙式的题目,一下子跌宕起伏便有些无所适从了。其实山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如果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耐心读下去一定会豁然开朗的。
最具时代感的作文:非雾霾莫属。
2013年12月4日晚,我们接到学校通知:因污染天气预警升级为红色,明天全校全面停课。突然而至的消息,打乱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你家是个怎样的状况呢?你又是怎么度过这雾霾的日子的呢?请选择一件具体的事情,说明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题目自拟。
六朝古都十面埋伏,千里朦胧,万里尘飘。这样的信息让无数学生竞折腰。我也是其中折腰的一员。停课两天的日子不能让学生白白浪费。于是抓住雾霾这个时尚元素,让学生小试身手,写写雾霾天的生活。但收上来后效果却不尽人意:要么写成说明文,百度上复制黏贴一番,要么写了一天的生活似乎有没有雾霾一样这样过。所以不禁反思自己当时只图一时之快没有好好思考自己出的题目。再回到这篇作文,关于雾霾天孩子们都经历过,但喜欢这个题材的孩子没有我想象中的多,有30人。问了他们有何原因。有的孩子坦言:雾霾天我在家做了一天的作业,没啥好写的。有的孩子说,除了天气不同,其他依旧。我想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题目中:你家是个怎样的状况呢?你又是怎么度过这雾霾的日子的呢?过于局限了,这样的条件选择一件事乍看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孩子观察一下身边的环境,比如小区、街道、市民广场。观察一下人们的出行等等。看看这些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许可以更有话可说。
最经典的作文:家名名作——写丰子恺老先生的漫画作品
仔细观察图画。这三幅图都是丰子恺的作品,每幅图的主人公都是可爱的孩子。分别题为“瞻瞻的脚踏车” 、“建筑的起源”、“取苹果”,请你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根据图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有人可能会想让六年级的学生看图写话不是太容易了吗?关键是什么图,这位绘画、文学、教育集大成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历经半过多世纪仍历久弥新。这样的漫画作品不同年龄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寓意,我想它是适合0到99岁人阅读的作品。漫画原本在我的心中总有着讽刺的寓意,其实不然,查了字典方知晓,漫画除了讽刺还有歌颂的效果。我想正如丰子恺晚年在《我与〈新儿童〉》中说:“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画中的这份童真童心童趣,我相信孩子们会懂。
作文题大PK
这26篇作文命题有的乍一看来颇为相似,但细细品味在指向上有所不同,那么学生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了。我们一起来看这样几组题目:
我的读书故事VS推荐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都和读书有关系。第一篇的要求是这样的:读短文《窃读记》,围绕“我的读书故事”这一主题,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定,主题鲜明,故事生动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第二篇的要求如下: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请你推荐给大家。可以适当介绍书中精彩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要把自己推荐理由写清楚。400字左右,题目自拟。我想请各位老师思考一下您觉得孩子可能更喜欢哪一篇习作?我就自问自答一下吧,我想我班的学生应该会选择写第一篇《我的读书故事》,诸如废寝忘食的小插曲,深夜和妈妈斗智斗勇挑灯读书,借书过期后的忐忑经历等等现代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体验,此类题目颇有玩味。我觉得我们老师也愿意批改第一篇。我想第二篇无非就是一篇读后感,那种开头抄序言中间写情节,结尾引用名人点评的模式实在毫无看点。连学生也坦言所以,我觉得写读书,第一篇是一种不错的题材。
长大真好VS我不再——
具体要求我就不再赘述,总之都和成长有关,写一件事情。各位老师您觉得孩子会更喜欢哪一篇,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更喜欢第二篇。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 这应该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吧,其实我们成人也时常会怀念起儿时的烂漫时光。不是有首歌也这样唱道嘛“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所以究竟长大好不好,仁者见仁吧,新的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所以这样的题目不妨开放点,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给他们袒露心声的空间,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我手写我心之作。我就想作文命题好比春晚,总是众口难调,有时出题者煞费苦心,用心良苦。有人点赞,有人吐槽。
究竟好的习作命题如何好?
我想首先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是所命制的题目尽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甚至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不吐不快,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其实我们的作文命题也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在26篇作文中,有23篇都是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但学生有话可说并不等于有话想说。比如我在的假期通常会给孩子布置假期生活的作文。去年我在批改暑假作文时就感触良深,写了这样一则随笔:
无聊的假期作文
好无聊,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要求写假期生活了,我已经看得麻木了,孩子们已经写得麻木了,麻木到连题目也不用想就直接是“假期生活”。好乏味,自然内容要好不到哪里去。基本上天南海北的转悠,胡吃海喝地消遣吧。当然旅游是现代人度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很怀疑孩子写游记的真实性,因为读来丝毫没有想追随他而去的冲动,反而如同嚼蜡,如出一辙。我多么盼望看到不一样的假期,看到独特的你。
假期生活这样的命题学生虽然有话可说但他不是有话想说。究其原因还是和我的命题有关。我就想到了王栋生老师在谈作文命题时说:为什么非要抱住那个《暑假记事》?为什么不能改为《2003,我的夏天》?你为什么非要还抱着那个《我的新同桌》,为什么不能改为《同坐在一条板凳上》?虽然这些题目的内涵可能一样,但是学生的感觉不太一样,《暑假记事》和《我的新同桌》,他不止一次地做过,看过一见到这个题目就厌倦了。
现在想来是自己的思想太局限了。王老师说,作文命题要敢想,好的题目是一种创造,教师创造出好题,学生就会“爬”得更高,因为他踩到了你的肩上。所以好题目如何好,还要我们命题者动一番脑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