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一词取自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用语。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而音乐教师的角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多样化的、多方面的。每当人们谈到音乐教师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会唱歌、会跳舞、会弹琴、会组织音乐活动的那种热情开朗、活跃可爱的教师形象。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所需要的音乐教师应该是怎样的风貌呢?换言之,新世纪的音乐教育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音乐教师呢?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比一所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位蹩脚的指挥,不过是一次性的失败,而一位蹩脚的音乐教师如果连续失败20年,那么至少要扼杀二十多批儿童的音乐天赋……”理想中的新世纪音乐教师,应该是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是具有教学品质、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素质;更应该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突出的音乐能力的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才能在新课改的实施中,符合这些新的要求。我个人认为首先从观念、方法、知识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更新。
一.观念的更新
作为教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把教学时间放在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上来,影响、激励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去年,我为南京市音乐骨干培训班的教师设计了一节《我当老师》的唱歌教学课。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以“我当老师”为主线,采用了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看、听、说、唱、演等过程中感受“当老师”的乐趣。从课的开始,我就更新观念,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动物学校”为情境。利用“动物手偶”与“动物和学生”的对话形式进行导入,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探究学习的愿望。比如:我在课的开始,采用《花好月圆》的音乐作为伴奏,隐藏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布帘后面,一边出示“动物手偶”,一边模仿天真、活泼的小动物说话:“喂,大家好!我是动物学校的校长,我们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动物小能手,它们有捕捉害虫的小青蛙(出示小青蛙手偶)——呱呱 呱 呱呱 呱、有跑步健儿小兔(出示小兔子手偶)——大家好、还有大力士熊猫(出示小熊猫手偶)——你们好。今天,我们又招收了一批新的学员,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让我们和它们见个面吧!”音乐响起,小朋友们载歌载舞的表演了歌曲《十二生肖》。这种导入形式,不仅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练声、复习歌曲等教学模式的观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趣,同时也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物节奏来提高学生的音律,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二.方法的更新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应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实践与合作、体验与成功”的乐趣。这就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教师如何改进教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式?我在《我当老师》的歌曲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这是一首天真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节奏明快活泼、旋律幽默、诙谐、歌词具有很浓的童话色彩的歌曲。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做老师的乐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模拟“老师”教小动物学习弹琴、画画、唱歌、说话等姿态进行创编环节。比如:在教“我教 猫咪 来弹 琴”这句时,我设计了: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凳子上模仿老师弹奏的样子,弹一弹,熟悉旋律。在教“我教 小狗 来画 画” 时,出示一条节奏:(歌曲中难点部分)“X X X X X X X”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学生先拍手、然后随着节奏练一练。在教“我教 小羊 来说话” 时,我又设计:把最后一句歌词“小羊 学会 咩咩 咩,
咩咩 咩,叫呀 叫妈 妈”拿出来作为教小羊说话的内容,并采用创造性的活动来练习旋律和节奏。通过实践,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特别好。这种教学方法的更新,不仅使学生在趣味化和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解决了歌曲中的旋律复杂、节奏密集的重、难点问题,而且突破了音乐教学中沉闷老套的学谱、识谱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打开他们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三.知识的更新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重新加以理解。应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掌握知识的深浅,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知识的“引路石”。
我在教设计一年级音乐课《小树叶》教学过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这首歌曲旋律性极强,歌词朗朗上口。但是有些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会唱了。我该怎样设计,才能把这首简单的歌曲,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愉悦的感受?并且让孩子们在完成音乐基础教学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呢?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淡化教唱环节;坚持学科间的整和;以体验生活、即兴创编的方式在学习中更新知识。其中,即兴创编动作这一环节,是我感触最深的环节,也是整节课的亮点。下面我介绍一下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假如我们是秋天的小树叶,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歌声来表现它了?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一位小朋友是怎么唱的?
播放《小树叶》歌曲第一段
生:聆听、体会歌曲里小朋友是如何表现小树叶离开妈妈的。
师:你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了。
教师弹奏《小树叶》第一段旋律
生:带着痛苦的表情来演唱。
师:下面老师想用动作来表现小树叶痛苦、难过的样子。请你们仔细看老师用了几个动作?它们都是哪些动作?
教师示范同时播放《小树叶》歌曲第一段
生:观看、回答。
师:你们会向老师这样,用动作表现小树叶痛苦、难过的样子?
播放《小树叶》歌曲第一段
生:创编、表演。
师:表扬、鼓励并请两位小朋友们上台表演,其他小朋友观摩。
生:观看、评价。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假如你是小树叶,当你要离开妈妈的时候,还会对妈妈说些什么了?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里是怎么唱的。
播放《小树叶》歌曲第二段
生:虽然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但是我们要勇敢、有信心的生活,因为,我们来年春天还会回到妈妈身边的。
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情绪和速度再加上动作来演唱吗?
教师弹奏《小树叶》第二段旋律
生:演唱、加上动作表演。
师:表扬、指导。让学生再次表演。
生:在老师指导后,再次表演。
师:我们两段歌曲都学完了。歌曲虽然不长,但是它的内容把小树叶的心里活动拟人化了。你们看,它把大树比作“妈妈”? 把小树叶比作“孩子”?我们在唱第一段的时候,应该把孩子离开妈妈,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用动作表现出来。而唱第二段的时候,却要把小树叶期盼明年春天,会回来的那种乐观情绪用与第一段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你们会吗?
教师弹奏《小树叶》全曲
生:有表情的演唱、表演。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歌词含义,充分表达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情趣用歌声和形体来表现音乐内涵,体验创造的成功。同时,通过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从小培养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观念、方法、知识等方面的更新,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只有音乐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走进新课程,展示新风采,从而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只有在教学上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才能体会到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