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04
post:491404

让温馨的点拨开启孩子的心智

  • 发布时间:2014-09-11 09:44
  • 作者:陈玉林
  • 点击量:

                                                              让温馨的点拨开启孩子的心智

                                                                                                      南师大附小 陈玉林

阳光、鲜花、蓝天和绿草,是多么和谐的一道风景,在教育这片特殊的园地里,被誉为“园丁”的教师,当我们面对娇嫩如花朵般的孩子学习出偏差乃至犯错误时,该如何善待呢?下面三则课例启示我们:不仅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努力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分析其背后的学习障碍,同时更应慧眼识金,敏锐洞悉错误的价值,充分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用温馨的语言开启孩子的心智,课堂因错误而精彩纷呈。

一、循循善导,理解语言。

有人把语文老师比作孩子引路的向导。教学真正艺术就是当好向导,善于在

迷惘的旅程中,把沿途的风物名胜妙手拈来,不经意地指点给孩子,使得语文学习的旅程便得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不知不觉。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悟上‘推敲’。斯老师面对孩子误答,没有简单处理,直接告诉,而是循循善导,,耐心启发,理解语言(建立词语的准确概念),教练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即有助于孩子对字词知识的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孩子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也正因为有教者这样机敏睿智、慢言慢语、春风化雨的诱导,课堂才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孩子的智慧得到了启迪,语言得到了历练,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善用错误,发展思维。

    孩子年龄小,阅历浅,思想未成熟,又缺乏一定辨别能力,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鱼龙混杂的时代,难免有孩子内心会遭受污染,精神会遭受沙化。面对那些精神蒙尘犯错的孩子,教者既不能对他们置之不理,漠然处之,也不能坠入那种“好好好”“棒棒棒”之类的虚伪尊重之中,而应捕捉错误中隐含的“价值因子”,引导孩子展开思辩,分清是非,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承载着教育孩子求真、向善、臻美使命的语文课堂,需要教者满怀爱心,在孩子思有所悟、知有所困之际,传递温情,以自身高洁的人格与智慧的点拨去教化他们,拂拭他们不明洁的心灵,绿化他们不圣洁的心境,由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争辩,在对话中互激互促,互助互补,从而是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散了思维,深刻领悟到英雄的精神品质,“美化心灵”,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幽默含蓄,润物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爱学生,就应该连他的缺点和错误一起爱。”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优秀教师深知“爱是师德之魂,也是为师之本”,所以时时处处总以鼓励和微笑面对孩子,以宽容和关爱善待孩子,循循诱导他们求知、练能、学做人。特别是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宜斥责和简单粗暴的态度去刺激他们,而是在心与心的平等、和谐、、愉快的交流和沟通中唤醒孩子可贵的悟性和灵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语音本身有其独特的魅力,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幽默和含蓄是智慧的闪现”,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老师的导读,对孩子读得不够理想,不是指指点点,而是面对微笑,以幽默含蓄的语言巧妙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满怀深情地、慢条斯理的语言中不时泛起智慧的浪花,让孩子享受着教学语言的智慧,享受着学习活动的情趣,享受着语文大师的回春妙语。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走向成功的过程。”这就要教师以其敏捷的思维力与应变力迅速调整跟教学预设不一致的内容和环节,并以指挥的语言去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用智慧的能量去照亮孩子的稚嫩的生命。为此方能拨云见日,演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达与美丽,让孩子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上一篇:陈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