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低年级的孩子太小,所以老师应该操控着课堂的一切,将学生牢牢抓在手心中。课堂上,让孩子按照我的思路走,这样自认为不会让孩子偏离教学内容,还节省了很多时间。可是,每次看到课堂教学那么顺畅,孩子们一直那么听话的附和着我的话,心里总觉得有些许别扭。
其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但是我觉得自己不愿意放手的原因主要要有以下两点:
一、 对自己不够自信。总担心放手之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老师无法解答,岂不是很尴尬?担心放手之后,收不回来怎么办?
二、 觉得低年级孩子太小,能力不够。怕孩子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怕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偏差,怕孩子不会合作学习……
一个个担心,导致老师紧紧抓住课堂,滔滔不绝地讲,让孩子迎合自己的思路顺着“捷径”走下去!静下心来想想,一节课下来孩子学到了什么?能力提高了多少?殊不知老师抱的越紧,孩子就越难有锻炼的机会。一旦离开老师的指导,学生就不能灵活运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而且孩子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孩子,我相信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不可预知的精彩!
案例呈现:一年级下学期《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
以往刚开始教学时,一般都是老师依次出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是多少元,是怎么看出来的,并指导学生要根据人民币上所标的数值进行判断,很少带着孩子们观察人民币上的风景、人物和一些细节。
这次教学时,我利用孩子们寒假进行的“人民币之旅”的活动引入,让孩子们先进行小组活动,由组长安排每人介绍哪种面值的人民币,看谁介绍得最详细。然后小组上来汇报,要求每个孩子介绍完后,问大家还有没有想要补充的。经过实践,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都积极踊跃的在小组里尽情表达。最后我选择了一组合作默契,表达能力稍微强点的小组进行了全班展示。这个环节,台上的孩子说得认真,台下的孩子听得认真。效果比老师独自在上面演独角戏要好得多。
聚焦分析:以往在教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在老师设计好的问题牵引下,顺杆而上。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老师也被自己的教学设计框住了。一节课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下来了,没有思维的碰撞,也就没有智慧的火花产生。孩子们失去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老师也一直停留在自己对孩子、对教材浅薄的认识中。这节课上下来后,让我对一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我从没有想过孩子们对人民币的了解如此之多,有的相关知识是我也没有了解过的。以往的教学只会让孩子看人民币的数值判断人民币的面值,现在的教学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了人民币上面的风景是在何地,人物是谁。数学与生活应该紧密相连的,认识人民币不仅仅是为了认识面值的大小方便去购物,还应该了解我国人民币的一些人文信息。而且,通过孩子们的相互介绍,会比老师的介绍更加生动、有趣。必要的时候,老师再站出来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领。这样多元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成为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欢愉,学生在多元的探究中不断并发出创新的花火。
不过,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太小,不太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老师要专门进行合作培训。教会孩子如何在小组里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有序进行学具操作等。老师想的越细,低年级的课堂就会越有序。
我的反思:皮亚杰的构建理论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在一定的环境下,让学生进行主动意义的构建。 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明明能做好,却不敢或不愿让老师发现。只有老师放手,学生才能放开手脚,才能无拘无束地充分展现自我,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探究过程。不过,放手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开放的课堂需要老师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弄能力。倾听学生的发言时,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闪现,巧妙点化,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当学生的思维走向偏谬时,要及时引导调控,在不经意处着力,“抓回”散乱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表层次时,教师要追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去。总之,教师要学会智慧引领,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该放手时就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期待和信任中,心灵释放,思绪飞扬,让自主的课堂展现灵动的智慧,演绎生命的精彩!
程畛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