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46 post:491198
489446
post:491198

陈玉林 语文 阅读教学提高有效性的四个关注点

  • 发布时间:2012-09-05 15:31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所以词句的学习就成了语言形式学习的主要内容。走进文本,首先要走进词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揣摩、理解和积累。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只有这样,学生的言语智慧才会有生长点。请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体会林冲武艺高强”的教学流程:   
1、自读第7自然段,画出描写林冲棒打洪教头三个回合动作的词语。
   (1)在这三个回合中,林冲主要是怎么做的?
第一回合,林冲他——就是“一横”;
第二回合,林冲他——只是往后“一退”;
第三回合,林冲他——只是抡起棒“一扫”。
   (2)“一横、一退、一扫”,读出了什么?自己读。
简简单单,干净利落,再读。
“一横、一退、一扫”,赢得轻轻松松。再读。
    2、仅仅用了三个回合林冲就把洪教头打败了,这次比武未免也太简单了吧,真的是这样吗?请你们好好读读第7自然段中描写洪教头进攻的句子,边读边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1)洪教头是如何展开进攻的?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从洪教头的这三次进攻,你读出了什么?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洪教头用了“浑身的功夫”?
    师引读1:一开始就用浑身力气使出个“把火烧天”, 力量大,厉害,读。
    师引读2:喊得大声,这一棒劈下来,那可是洪教头毕生的功力啊!读。
    师引读3:站不稳,可见他用了多大的力气,读。
    3、洪教头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了最厉害的招式,恨不得立刻置林冲于死地,那林冲是怎么应对的呢?
(1)师引读:
    洪教头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
 洪教头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
 洪教头一个踉跄,又提起了棒,说时迟,那时快,林冲——
(2)就这么“一横、一退、一扫”,林冲就打败了洪教头全力的进攻,现在透过这三个词,你又读出了什么?还简单吗?确实不简单!
(3)读读他这“一扫”,又能读出什么?
    “阅读教学就得读。”(于永正语)教者准确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立足文本,关注语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全方位地、立体地理解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学生阅读经历了“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作者之心态”,“切己体察,形成自己之见解”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阅读文本,是一个文本言语、意义与自己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单独经历其中某一个过程,都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因为文本的内容与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准确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二、关注授之以渔,促进学生发展
 “教法乃为教之第一要义。”(陶行知语)让学生学会,是从眼前的视角看待阅读教学,把阅读教学视为一种短期效应;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则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阅读教学,把阅读教学视为塑造一个人的长期效应。读懂一篇文章是重要的,但掌握方法,学会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唯有“会读”“会学”方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请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课的一个教学流程:   
1、春联的内容很多,书上只举了四类,我们怎样学习春联呢?
师引导学生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学习,议论后,归纳:
读——先自己读一读这副春联;
想——再想想它是反映什么内容的;
品——品味体验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
读——最后再读,读出它包含的意蕴来。
2、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自读深思。
    3、学生汇报自读研究的成果,教师相机指导,注重方法的渗透。
(1)对表现“春光美好”词语的理解。对“十里”一词的理解。
   (2)对春联展示情景的想象。
(3)咀嚼、品味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
   (4)有感情地朗读这副春联,走进美丽的景色中。
    4、春联就像一首美丽的小诗,一幅活泼的图画,需要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去
品味。还有三副春联,它们又反映了什么内容?有着怎样的语言美、意境美?我
们继续讨论交流……
5、自己学着创作一副春联。
上述教学,教者着力凸显“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不断丰富语文素养,增长才干。新课伊始,教者要言不烦地巧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然后归纳点拨,引导运用,促进发展。以理解句子为例,经过这样一段时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较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一抓,指抓重点词句、关键词句、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句子时都可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五用,主要指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能学习文本表达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语言实践中,让学生成为充满睿智、思维敏捷、思维活跃的新人。
三、关注合作探究,展现学生活力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请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中的一个教学流程:
1、请再次走进感人的文本,透过文字感受恩科西的内心世界!
 (1)自学:认真默读恩科西与病魔做斗争的事例,注意圈画,体会恩科西的内心世界。
(2)合作:组长安排组员结合相关词句,说说自己对恩科西内心世界的感受。(每位同学都发言。重点帮助组内弱的同学。)
(3)交流:一组组员全班重点汇报,其他组相关成员补充。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1)抗击病魔,挺到9岁的内心。
小组合作后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大家互通有无:
这些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而恩科西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也就是9岁。“最”字中含着赞美,“竟然”中含着出乎意料,“挺”字中含着坚强。
师引读:恩科西抗击病魔,坚持挺到9岁,他不愧是一名勇敢的——艾滋病小斗士!
(2)面对病魔,坦然面对的内心。
小组合作后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大家互通有无:
一般人遇到天灾,都会——悲观消沉,而恩科西却是——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患上这可怕的艾滋病后,意味着——吃不好,睡不着,常年生病,身体虚弱,痛苦不堪,随时会死去。这就是恩科西要面对的生活,然而,他却——坦然地面对。
师引读:恩科西坦然面对病魔,顽强抗争,他不愧是一名勇敢的——艾滋病小斗士!
(3)关心患病的儿童,不断呼吁的内心。
小组合作后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大家互通有无:
文章中用了“纤弱、尚显稚气”这些词语形容他的呼吁。我们从中感受到他对患病的孩子的关心,心中有他人。
师引读: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他的呼吁中,更为积极、更为有力,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艾滋病小斗士!
(4)生命随时可能结束,却梦想未来的内心。
小组合作后派代表全班汇报,师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大家互通有无:
恩科西在生命之花随时会凋零的时候,依然在梦想未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灵。
师引读:生命可能随时结束,但梦想永远坚定。恩科西还在和命运作抗争,和未来作抗争,他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艾滋病小斗士!
课例表明,合作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有效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学习重在感悟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唯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研讨的准备。那种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就要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进行研讨的做法,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一。再是要切实调控,合作的目标、时机、机制、指导等应全盘考虑,因势利导,把握方向,步步推进,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研读,学会创造性阅读,提高自能读书能力,展现生命活力。
四、关注对话生成,涌动学生灵性
阅读教学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也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教师需要放下“师道尊严”,走出“教师至上”,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美的精神生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感情充沛的课文。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的:
抓住平时生活中,孩子遇到困难时,心灵世界需要鼓励、需要掌声,自然导入新课后,即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做点评,我做些引导:“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建议?如果让你读,你会怎样读?你想不想超过他?”于是展开赛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小组读,读得精彩,同学们点评得也好,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顿时,我感悟到这样学,不就是学生自己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和理解吗?
为使学生深入领悟文本意蕴,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我又采用对比朗读,思考掌声前后小英的不同表现,并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进行交流:
——读了第1自然段,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你觉得小英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读第5自然段:小英产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你有怎样的感受?
 ——是什么原因使小英有勇气面对现实,鼓起了生活勇气?你有怎样的理解?请你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引导不是分析性的、程式化的,而是启发性的、诱导式的。学生们纷纷说感受,言语中闪烁智慧的灵光、创造的火花:
——小英要面对的是真善美的世界,而不是面对悲伤的世界。小英变得自信了,生活世界变成了彩色。我们相互帮助,每个人都会开开心心地生活着。
——这掌声对于小英来说,就像一股甜丝丝的蜜,滋润着小英的心田;就像一缕明亮亮的光,照进了小英的心灵;就像一块登上成功的山顶的踏脚石,使她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这掌声真是雪中送炭,给小英增强了自信心……
——我想起了有一次遇到困难后,同学们给予我的掌声,帮助我打开了心扉,帮我除去了黑暗,进入自信之路。我想到了一首歌的歌词:爱着你的爱,幸福着你的幸福,欢乐着你的欢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让我们一起来鼓励身边身处困境的人吧!
从同学们稚嫩的言谈笔触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静态的文本已活脱脱地走进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也走进了文本的世界,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即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借助于文本,实现了对话与交流。这样的阅读探究,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语文味”,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张扬起充满智慧的个性,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让阅读教学充满智慧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