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尹不凡 2012.8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更加关注孩子独立识字的能力,这为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识字能力,也就是鼓励孩子学会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自主识字。课标积极倡导在情景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等识字方法,这样便于引导孩子识字的主动性,让他们乐于识字。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生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
一、提高独立识字的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因而,教给学生方法远远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认识1600~1800字,这就要求教师尽快“授之以渔”。在这个阶段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
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1、利用图画或者直观教具识字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丰富的识字内容。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恰当地结合图画,在图与文的联系中识字,效率非常高。如在一年级上册《认一认》和《识字》中,借助插图学习了生字,同时还可以用简笔画展示出来,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记住了这些字。另外,在学了识字转盘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识字转盘,互相学习交流,不仅拓展了生字,也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2、编顺口溜
顺口溜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经常用顺口溜,可对学生识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目” 一扇小窗细又长,两只眼睛明又亮。“燕”草头下面有一横,口字藏在北里边,下边还有四点底,春天一到飞千里。“碧”“王小强,白小强,同坐一块石头上,等等。学生不仅利用这些口诀识记了生字,而且通过编口诀这种自主地创造性识字方法,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3、猜字谜,编字谜。
猜谜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教学《雨点》一课,我以猜谜激趣入手,“远看蒙蒙一层沙,近看珍珠一串串。只要它一来,遍地开满会走路的小伞花。(雨)”由学生猜出谜底后,出示“雨”,指导学生学习“雨”,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猜谜活动,学生乐学易记,兴趣盎然。课后,学生也会收集一些字谜,互相猜,增加了识字的兴趣。
4、做游戏。
将游戏贯穿运用到语文识字课堂中,使学生学习识字更兴奋。如添减笔画的游戏,木+木=();小+大=();会-人=();本-()=木;立+木=();故-攵=();()+()=动。这样变,识字不再是识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乐趣的智力游戏。
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儿歌识字,找朋友,摘苹果,送字宝宝回家等等,总的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二、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
识字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教会学生多少个汉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因而在教学中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归纳识字,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
1、借助拼音。
初入学的儿童,识字不多。教师可从教汉语拼音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适机带出相应的汉字让学生初步认识。在学习“认一认”部分时,就可以边复习拼音边认字。还可以根据拼音的发音不同,让学生组词、扩词、造句,使枯燥的拼音字母学习变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趣,促使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阅读,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识字水平。
2、利用汉字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识字的规律,比如:读音归类的规律(同音字归类:做、作、坐......工、弓、公、功......;前后鼻音归类:如:带有“艮”多为前鼻音,带有“京”的都是后鼻音;平翘舌音归类、鼻音边音归类等);笔画笔顺的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等;笔画变化的规律(如:贝、见);字形归类的规律(如:青、请、清、情、晴......);还有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大致知道字的意思读音,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识字,以找出最佳方法。
3、利用字典。
识字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独立运用汉语拼音认读准字音,教会学生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字形结构分析字形,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外,另外还应着重教会学生学会查字典,让学生了解查字典的重要,鼓励学生随时向这个不说话的老师学习、请教。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个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会读了、理解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将字典作为一种须臾不离的学习用具,把识字的任务作为皮球踢给学生,教着,引着,甚至逼着学生查字典识字,促使学生勤于乐于使用字典,最终形成有益终生的一种习惯。
4、同学互相学习。
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高效的保证,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的识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学,小组和大组共同学习等方式,在学习中让大家共同参与,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并且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 结合生活经验和在生活实践中识字。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汉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那么如何开发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呢?其主要途经简要归纳如下:
1、结合生活识字。
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也是有限的。课外识字是无序的,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识字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识字的时空是否宽广。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生活在汉语汉字的世界里,耳闻目睹均是汉字。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识字,有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会给课内有序识字提供丰厚的经验,也会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
结合生活识字包括看书报识字,看标牌识字、看电视识字、看商标识字,读对联识字等,使孩子在生活中在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
如在开学初,让刚入学的孩子制作一个自己的姓名牌,同学之间看着姓名牌既认识了人,又认识了姓名中的字。还有,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以及特征,老师出示与它们相关的汉字,让学生边说边看边识字。又如在一年级教材的练习中安排了街头牌匾,还有家中物品的名称等,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观察,看看自己上学放学路上会看到哪些牌匾,这些字怎么读,看看自己家中的家具、物品叫什么,这些字怎么写,还可以把相应的名称贴在家具物品上,这样,学生的独立识字的兴趣、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养成读课外书,看报纸的习惯不仅能让孩子增长知识,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和识字量。读书中遇到生字,“一回生,二回熟”,生字常见面,就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因而,我们始终把读书读报作为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每天布置孩子读一些书,把读书中学到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孩子们的识字量和词语积累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从书报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特别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2、在生活中运用。
学生是以汉语为工具生活、交流、思考的,经过学生口耳手脑的汉字是大量的、多样的。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汉字,但这是下意识的,是自然状态的。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运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咬文嚼字地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用学过的字词,增加使用的机会,增强运用汉字的成功感,丰厚运用汉字的经验。
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用结合,使学生所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能进行正确运用,才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我们老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上勇于大胆创新,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心智,对学生因材施教,就能够促进学生的识字能力的提高,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的语言文字,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