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力
学力,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习力”是指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提升学力”通俗理解就是促进学生“爱学习、能学习、善学习”。在语文学习中,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不失为提升学力的好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结合学生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水平,开启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一、立足课本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了树立学生大语文观的思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不仅是课文内容,更强调超越课本资源的习得与感悟,探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的选择上既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也要体现实践性。
在形式上,可以是课本剧:语文课本中很多故事性强的课文,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表演。从低年级的童话故事《三个小伙伴》、《这儿真美》到中年级的历史故事《公仪休拒收礼物》、《三顾茅庐》,高年级的人物故事《詹天佑》等,都可以进行分工合作表演,寓学于乐。也可以是主题研究会:学习完《人类的老师》《神奇的克隆》等科学小品文后,可以鼓励学生针对相应的科学领域进行适当的小研究,开展主题汇报活动,带领大家徜徉在科学的世界中。学习完《三顾茅庐》后可以开展“读三国、品三国、演三国”等系列活动,增进对古典名著的理解;还可以是辩论会,根据课本中出现的观点进行辨析,在唇枪舌剑中锤炼语言,在你来我往中辩明事理:比如学完《说勤奋》后,引导学生思考:勤奋就一定能成功吗?就此主题展开辩论,最终明晰:勤奋确实是助人通向理想彼岸的必要条件,但是一定的天资和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以及矢志不移的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是对课文的再创造活动:如学过《峨眉山月歌》等思乡古诗词,可以对此类思乡的诗词进行收集整理,用画画、吟诵、歌舞等形式展现诗歌的境界与魅力。
二、延伸生活空间,开阔语文视野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在课本学习之余,还可以设计出各种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感兴趣的话题,参与研究。可以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文学社、诗社,出版自己的作品;如“错别字消灭部队”,走向社会,发现身边的错别字;如雏鹰假日小队,可以利用节假日观察社会,留意校园,提出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写出采访稿件,还可以进社区,将学生活动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习《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我首先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孩子们观察家乡的景色,拍下来,画下来。收集关于家乡美景的文章、诗歌,利用课堂加以展示,将“大自然”与“家乡”两个话题加以融合,既是感受大自然无限魅力的生态教育,又是树立对家乡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热爱之情的情操教育。同时,在此基础上,并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调查家乡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形成汇报文章。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又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而衍生出来的一个个小的子课题又培养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一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回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打破了书本与生活的藩篱,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让笔下的语言更加富有生命的色彩。
三、回归经典文化,涵养语文精神
积淀着几千年文明精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秉持和传承下去的瑰宝,中华文化在思想内涵上是华夏后裔固守的精神家园,又极具美学价值。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悠悠中华古文明的深长意味。除掉古典诗词歌赋外,从农历中国佳节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从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文化形式到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领域。笔者曾经在自己的班级中开展过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学习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和时令特点,将节气组成“立体网络”,分散在课堂内外:第一,主题故事推荐。每一个节气都反映着一年中那个时期的物候气候变化规律,通过诵读节气内容,介绍节气内容,改变内容等形式对节气的故事传说进行改编,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主题诗歌诵读。围绕当月节气,学生收集相关的诗歌,举行诵读会。读林清玄的《季节十二贴》:“一月大寒 冷也到了顶点了。日光下的寒林没有一丝杂质,空气里的冰冷仿佛来自故乡遥远的北国……”感受现代语言对于节气的描绘与表现。读民谚民俗:“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比生硬的知识传授有声有色有味,有画面。读“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耕牛遍地走。”用母语的歌谣和韵律,和学生生活感受相连接,展现节气变化。第三,主题作文写作。按节气的时间,通过观察物候气候变化,描摹眼中的节气,记录在特殊的节气里发生的故事。围绕节气,形成节气中的景、节气中的事、节气中的人、节气中的话题、节气里的想象、节气里的诗歌等为内容的一整套习作体系。
作为语文老师,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增强学生在各种环境下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