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南师大附小 陈功
自工作以来,我所在的教研组都有着浓郁的教研氛围。就拿我现处的教研组来说,我们的教研不仅仅是在周一,几乎天天有。有时,因为一个观点而几家争鸣,直至理越辩越明;有时,大家会相互分享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
这样的讨论,这样的分享,带给我许多启迪,也引发了我对教学的许多思考。
一、备有效的课
每天,我们师生行走在课堂上,这短短的40分钟,如何走出精彩?我觉得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也是如此。对于这一点,许多学者、专著都有提及,我今天提出来实是自己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后的肺腑之言。
我们看教育大家的课,教学的一个开头,虽然短短的几句话,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也是精心雕琢;课上的一句话,也是集腋成裘所得。大师如此,我们亦应如此。
所以,即使是我教过的课文,我也一定会再备课。为此,我总结了两点:“与时俱进”和“与实俱进”。首先,“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又要与实践相结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势必要常常学习,不可死啃过去的经验。其次,“与实俱进”(实际)要做到三点:第一,研究考题的命题趋势与应对方略;第二,要研究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建设,最重要是明确教学的目标;第三,上课一定要教得实在,语文课容易使学生迷惑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所以要在实在的教学中令学生学有所获。这一点我是有感于当前,文本的解读的多元化被泛化甚至误读,忽视了对作者凭借个性化、有很强表现力的语言和一定表达技巧来表情达意的品味、揣摩,也有悖于“知人、论世”。
当然,关于备课,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不过,仅我个人以为,关键要抓住“课眼”。 这是上好课的关键。抓住它,教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主题即“课眼”,也是一种策略。找到找准“课眼”即发现教学的策略。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主题引发开去,纵深、横向地建构整个课堂。
譬如:《长征》一课,我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设计——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红军长征怎么个“远征难”,然后再柳暗花明——红军怎么个“只等闲”。这样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就凸现出来了。
二、上实在的课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个人认为,语文也是理性的。其实,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公开课也罢,常规课也罢;阅读课也好,写作课也好,语文课,就是要来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无论是教师引导和主导,还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既不能是老师的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授,也不能是学生的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讨论探究,而是师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语言的吸收和表达为载体和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实践活动。所以,我认为语文也需要理性。因此,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更趋理性,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尤为重要。
我国古代有“授人一渔,终身受用”之教育名言 ; 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数学如此,语文亦是如此。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
比如,要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汇报时,把学生汇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让她们明了可以从哪些方面搜集信息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有序地进行介绍,这就是教给学生一个方法。再比如,上复习课前,我会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自编提纲。课上向学生描绘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这样,整本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里就形成一根明晰的线。其实,这也是教会学生一种复习的方法。
再有就是教给思路。纵观学生的课堂回答或作业中的回答,其通病是“乱、浅、缺、和”四个字。“乱”就是表达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有时课堂上请学生回答一道题,答对了,但是如果再问学生,你是怎样分析出这样的答案的呢?有些学生就很难说出这一思维过程。再谈“和”,“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其病根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要克服课堂语言表达的“乱”,首先应克服思路的乱;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有条理,首先思维要有条理性,即思路要清晰。
要使学生的思路清晰,首先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这就需要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子。这在阅读中最重要。我们常会对学生说你认真读文章,到文中找答案勾画下来组织语言,这是一个大路子。而实际上问题不同,其寻找答案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如“某人为何这样做?”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通常受到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的影响,我们就要教会学生从外在与内在两方面思考;再如,遇到“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
当然,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我觉得自己运用的得心应手,适合学生,让学生有所提升,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