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对话方式的研究
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为了使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在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现代教育的专业性、精英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等,这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文本(读者)、教师(学生)、体验(意识)等都构成课程本身,知识不是预先设定、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开放的、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它从教育的思维观、知识的价值观以及课堂的教学观几个层面深刻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也会给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
教育走向“生本”的理念是近年来,
新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等理念,要求音乐课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本文意图借助学校“生本教育”研究的实践环境,以后现代课程观思想为指导,深入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尝试新的音乐课堂的“对话”方式,建立若干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研究的意义并非仅仅是产生一组可以给他人即搬即用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从这些教学模式产生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更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一、 音乐课堂的主要声音——音乐与学生的直接对话。
音乐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如其他的语言有语法、词汇一样,音乐也用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节奏等等向我们传达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与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音乐是一种悦耳的声音,却不是人人都能听懂的声音,音乐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理解音乐的语言,对其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需要用音乐与学生做最直接的对话。
那么什么才是直接的对话呢?以苏少版二年级上歌曲《旅行之歌》的教学为例,在学会唱这首歌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有这样两个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去过不少地方旅游,你都看到过什么景色?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畅谈自己的旅行见闻和感受。
师:“你能用你的歌声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么?”
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设计二:
师:“乘着《旅行之歌》的旅游车,我们来到了哪里?”出示新疆风景图片,播放《新疆好》音乐片段,带领学生随音乐舞一舞。
生:我们来到了新疆,我觉得那里真让人快乐!
师: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鼓声。
师:敲手鼓,带领学生模仿它富有弹性的声音。
生:两个孩子敲鼓,大家和着鼓声用有弹性、轻快的声音演唱《旅行之歌》,表现歌曲的快乐情绪。
单纯从教学效果上看,可以说这两个设计,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但为了理解“欢快”的感觉,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媒介:前者为语言,后者为音乐。在前者的交谈活动中,学生可能表达得非常精彩,也可能通过回忆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演唱欲望,但对于“欢快”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这时学生表达出的“欢快”情绪,是缺乏音乐性的。
而后者的活动中,用《新疆好》去感染学生,用手鼓的声音去引导学生,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到,“欢快”是这样一种速度、一种节奏、一种声音、一种身体的动律,这是一种用音乐去诠释的方式,引领着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在这样的体验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在音乐赋予的欢快情绪的统领下(而不是语言给予的具体的规定),每个学生感受的角度有所不同,如有的孩子认为有弹性的声音就是欢快的声音,有的孩子认为速度要快一点才快乐等等,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所谓的差异性与多元性。这些差异又导致了他们对歌曲的表达呈现出开放性。在几次演唱后,同学之间表达差异的碰撞引起他们在内心进一步地探索与完善。这样的过程也就是所谓从“唱好歌”到“会唱歌”的过程。也许这一首歌学生并不能唱得很好,但长期坚持以音乐直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必然会带给学生音乐的思维方式,使之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最终懂得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二、 师生、生生的对话方式
1. 小组合“做”,生本音乐课堂重要的对话方式。
如同生本教育的其它课堂一样,音乐课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小组活动。这意味着生生间的对话绝大多数发生在小组内部,其目的是使学生间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相互提高。但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对话的主要方式不是“说”,而是“做”,即包括歌唱与表演等各方面的音乐活动。
在二年级的生本班的第六小组里,后面的两个男孩子素来不和,状况不断,从来都是话说不到一起去。这使所有人相信,他们所在的小组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果然,在一次小组表演前的讨论中,他俩轮番地来
这就是小组合“做”的力量,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对他人的言语,只有内心不断地思考,如何发辉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配合别人,使集体的效果“最优”。专心于“做”,不需要指挥者,需要每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2. 教师,小组合作的参与者
直接用音乐进行对话,并不是教师不能说话。在生本音乐课堂中,教师在小组合作的中应发挥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大力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充分调动。
如在低年级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应当使明确讨论的内容,教给学生浓度表演的方法和步骤。在活动中,教师应有参与表演的意识,以自身的行动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三、 用音乐激发学生自我理解与反思,进行自我对话。
跟现代课程观不同,后现代课程观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一种确定的、可以照搬照抄的课程范式,它带来的更我是一种对教育思维方式的冲击。而生本教育的方法则是全面依靠学生,但全面依靠学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许多所谓以学生为本的课,实际上整堂课都是教师在管制着的活动。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怎样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获得愉悦的学习感受和良好的学习效果,是生本音乐课堂所要面对的难题。其中最要的一环,就是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理解与反思,进行自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