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健康缓慢的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杨滢萍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重在开发学生潜能,强调由传统的“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的教育模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和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主动学习”,是当下教育热门的话题,“主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是内在动力的外在的表现。
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探索的活动。所谓“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提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学生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预设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为他们开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片段一:
在一年级《生本数学》教材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后,我出了2道思考题:这是其中一道,在孩子们写完后,我引导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1:我想2+7=9,9-(4)=5.
生2:我是这样想的:2+7=9,5+4=9.
师:两个小朋友的方法一样吗?
说罢,我板书了两种思路:9-5=4,5+4=9
这两个小朋友一个是用加法算,一个用减法算的!
生2:我发现,2+7和括号里的4+5都等于9,2+7和4+5是一对,如果把他们看做天平的话,两头都是一样的!
师:你说的太好了!(这不就是移项的思路吗!)我心里暗自高兴。
生3:我还发现,把4和5对调一下,也是一样的!
师:我明白了,原来生3可以把这道题改编一下,变成2+7-( )=4!
【反思】: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直接的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像生3这样的质疑与创造非常的难得!一道简单的题目引发孩子们激烈的讨论,有益的思维碰撞,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移项,不知道这就是求未知数,但是他们的思考确实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孩子们用平实而稚气的语言说出了其中的秘密,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片段二:
——这个板书,您读懂了吗?
今天上课带孩子们开始复习了,正好,作业上有2道计算题错误比较多,我便在黑板上板书了上述两道算式。
孩子们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好方法?
讨论毕,我问:你们一定对第二题有自己的好方法吧?
生1:我是这样算的:用80-70=10,,20+10=250.
全班鼓掌通过!
师:第一题,就这样直接计算吗?
生2:我先算23+46=69,再算69+15.
这时,生3高高举起了小手,非常踊跃的!使得我不得不请他。
生3:我也是先算23+46=69,但是69+15我有不同的方法,我是这样算的:从15里拿出1给69,15就成了14,这样就是70+14,可以很快算出是84。
说得太好了,我的心里暗自开心!但是没有结果话题,而是将此法抛给了其余的孩子。
师:这个方法你们都懂了吗?其实这个方法我们以前也接触过,你们想起来了吗?
说完,我引导孩子们回忆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这样算?这样计算对什么类型的题目比较简单,方便?在我的激励下,孩子们都纷纷想起了“凑十法”。
师:对呀!这就是我们过去用过的凑十法,不过这里应该是凑“整几十”了!
于是,按照惯例,把发现的这个好方法命名为发现者的名字——“许氏算法”。
…………
【反思】生本课堂首先应当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气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深度与广度,更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放下担子,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这里的生3就是很好的例子,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教师要注意倾听,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营造轻松、自然的外部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追求教学艺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指引下,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态度,以及精心的课前准备,与学生共同营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没有外部世界以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主动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在生本理念下,我们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切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