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研究”应研究在课前、课上及课后
——记一次“课堂错误”引起的思考
孙小娟
摘 要:“课前小研究”似乎成了课堂改革的标志,课上孩子们纷纷汇报着自己的课前研究。但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我们似乎又发现,孩子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几乎全部提前完成了,课堂仅仅是“汇报”吗?孩子是怎样完成的?完成时存在哪些困难,容易出现什么错误,好像都掩盖了。爱的课堂是培养研究的精神、研究的能力,带着思考来课堂,在课堂中继续思考,再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小研究”不是课前的“专利”。
关键词:小研究 思考 课前、课上、课后
“我们小组来和大家交流本课的字音!”
“我是这样想的……”
“我补充﹡﹡﹡的发言……”
“老师,我不同意……”
“我们小组发言完了,谁想和我们交流?”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极力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场景在爱的课堂中已经习以为常了,让我们感受到课堂充满了活力,生命力在张扬。
我们的课在完成课前小研究、课上来交流中,一节一节充实地度过。
然而,一次课堂小错误,给我“降了温”。那是在教学一下的一篇课文——《达芬奇画蛋》,课文23个生字,鉴于一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原则,我的课前小研究设计,也是以识字为主,如:听录音、指读课文3遍;玩本课字卡5-10分钟后,圈出不认识的生子;分享识字好办法。 “教诲的诲、惟妙惟肖的肖、踏踏实实的踏”三个字音,以及同音字 “慢-漫”“状-壮”是难点,将重点学习。我认为课文没有其他难度了,没想到,课开始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课堂情景】片段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名人,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小朋友,仔细看这一篇的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多了一个小圆点。
师:对,它还是一个实心的小圆点。
生2:我知道它把“达”和“芬奇”分开了。
师:是的,它的作用常用在外国名字的中间。外国人的名字和我们中国的写法不一样,有谁知道?
(有生急不可待)生3:老师老师我知道,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字在前,姓在后,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字在后。
师: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同学们听懂了吗?举例:陈卓,陈是姓,卓是名字跟在后。如果是外国人叫这个名字,那就是姓——,名——。(齐声答)
师:那么达·芬奇哪个是姓?
生4 :奇!(师顿时愕然)
生5:芬奇!
师:对。(现在回想,回应太简单,不明白的学生可能还不明白为什么)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名字!
(齐声但“声”并不“齐”)只听到:芬奇·达!
奇芬·达!
太意外了!在一旁改作业的数学老师忍不住喷笑出来。我真没有预料到孩子们会这样读?!倒过来读?!我在以前的教学从来没有遇到这种现象!
师:应该怎么读呢?
再指名读:达芬奇。
顺序终于对了。
……
【课后再思】
下课后,我忍不住和办公室老师分享上课的这个小插曲,老师们听了也顿时哈哈大笑,“真是孩子的思维!”笑余,我想,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是我没有讲清楚?我的合作伙伴张老师说道:“唉?我们班没有这样读啊?在读的时候,我用手指在名字下面划着,是不是他们就跟着这样读了。”是的,这是一种指导,手势指导,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确实需要。以孩子的思维来思维,作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要高于学生,引领学生,但在预设考虑孩子会存在哪些困难时,不妨换位思考,特别是低年级小可爱们,他们的思维真的和成人不一样,我以为“读”名字怎么会存在问题呢!可孩子们却因为前面刚接触到“顺序相反”,他们认为,也要反着读。
我又想到:这个课堂小插曲的学习内容是当堂的,没有提前“研究”的,当然它的难度并不需要。随着实验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发现,“课前研究”不是爱的课堂的主旨,爱的课堂是培养研究的精神、研究的能力,是带着思考来课堂,而非带着结果来课堂,特别是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是各种习惯、一个一个学习能力珠养成的时候,他的研究能力有多大?很多情况下,是转加给了家长,是家长先思考再教给孩子,尽管我们千强调万强调,让孩子自己思考,能思考多少就是多少,但结果是无法控制的。对于课前的小研究,课上也没有了多少“挑战”,成果的交流与碰撞,我想是赶不上课堂上研究的火花那般灿烂。课前的研究,经过家长的辅导,又掩盖掉一些正常的问题,当堂研究,思维的碰撞更有价值,所以个人认为,在低年级课堂,应该化繁为简,删除一些其他任务,多引导培养孩子去思考、进行研究的指导。当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以及学习的任务不同,研究要适“时”,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中,还可以放在课后;要适“势”,非课课都要研究,非为作业而研究,而是为需要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及自学能力。让研究成为真正的学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