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84
post:490884

刘飞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8-30 15:42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真的只是错别字吗?

  ——“振动”与“震动”引发的思考

  本文由教学中学生误将“振动”写为“震动”引发思考,从错别字的表象探究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理解与认知的真实水平的外显化反映。通过分析梳理,寻找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的方法。

关键词 错别字  理解学生  认知水平

123……36!我任教的四个班,近两百名学生中竟然有36名同学在练习册中将声音产生的原因写成了“震动”。生气,真的很生气!反复强调过的,还是错,一定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愤怒的我,恨不得让每个写错字的学生把这个词写上二十遍!

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犯同一个错误呢?这仅仅是一个错别字的巧合吗?冷静下来,我开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事儿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平时并没有那么多人同时写一个错别字呀?而且“震”字明显比“振”字好写,学生也不存在因为偷懒而写错字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搞清楚状况,我从每个班分别找了两个写错了的同学,请他们谈谈把“振动”写成“震动”的原因。令人吃惊的是,8人全都反映,他们写错的原因是他们脑海中熟悉的只有“震动”,而没有“振动”。他们在语文课和日常生活中遇到“震”字一般都和“运动”联系在一起,组词也大部分都是“地震”、“震荡”、“震惊”这类的。与之不同的是,“振”字一般组词“振兴”、“振振有词”,从字面很难看出“振”有“动”的意思。所以,学生毫不犹豫地写下的是“震动”而不是“振动”!不甘心的我又问:老师不是强调了是“振动”不是“震动”嘛,怎么记不住呢?是不是没有好好听讲?一位同学小声嘀咕,就是听讲了才写错了,一节课你不都在通过各种方法让我们看到物体发声的时候动起来了嘛。既然是“动”产生了声音,那当然是“震动”了。老师写“振动”才真奇怪呢!听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看来,这真的不仅仅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更不是写上几十遍就能解决的事情。问题出在,我根本没有理解我的学生,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只明白了“动”可以让物体发声,而不是学习目标中的“理解‘振动让物体产生声音’”。

有学者将错别字分为三大类:A(笔画错误)B(部件错误)C(别字及不规范字),并对三类错别字进行统计,结果发现,C类错字接近80%。可见,别字是中小学生错别字的主流。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汉字书写错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习者学习汉字时所遇到的认知困难,折射出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识字的实质在于建立有关字词的心理词典,构建有关字词的心理表征系统,形成有关字词的音、形、义、用的统一心理结构。由此可见,学生正是由于对“振动”的不熟悉、不理解,没有构建起相应的心理词典而将其误写成“震动”。

找到问题即要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经过查找,我发现从构字来看,“震”源于雨,雨即雷雨。“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动,如地震。现在也指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这种动,是不连续、无规则的,甚至是带来破坏性的。“振”源于两手相击,振动产声。由此可见“振”是指人为的振动。而“振动”,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返运动,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其结果往往没有破坏性。

在这一基础上,我发现要让孩子明白“声音的产生是由振动引起的”,这节课的探究重点就不仅落脚在“动”,而应是“围绕一个中心有规律的往返运动”上。据此,本节课实验环节进行了如下调整。

首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敲鼓时,我们听到了声音,这是由什么引起的?2、弹拨橡皮筋,你听到声音了吗?这是由什么引起的? 3、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有关呢?这一环节是原有教学设计中的主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直观地看到在声音产生时,物体“动”了,当物体不动的时候,声音也就消失了。这里,学生可以得出是“动”让物体发声的结论。

接下来,改变过去直接讲授这种产生声音的“动”是振动,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声音的样子”。在这段视频中,通过高科技成像技术,学生看到了声音产生时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各种波形。此时,请学生关注这种“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种“动”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围绕一个中心来回往复的运动。此时,再引出“振动”的概念,学生就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振动是有规律的运动,与杂乱无章的震动是不一样的。”

最后,通过亲手实验,让学生确实“看”到振动发声。将皮筋绑在黑色的线轴上,当用手快速拨动皮筋转动圆筒时,我们听到皮筋产生了声音,而眼睛也看到皮筋里竟奇迹的出现起伏的波形。虽然声波无法直接被看到。但黑色线轴上的黄白色皮筋在转动时,由于眼睛视觉暂留作用,颤动的皮筋在一个个局部被固定,又在视网膜上组合为新的状态,我们据此看到了起伏的波纹。这波纹就是皮筋振动时产生的声波。

整个教学过程调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振动”再也没人写错了。从“动产声”到“动规律”再到“造振动”,学生对于“振动”的认识不断加深,在领会真实意义的基础上的文字书写自然很难再错。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而犯的一些错误,恰恰反映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不清楚,不明晰,这一现象在学生接触较少的物理学知识方面尤为明显。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的反映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与探究,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学生,并通过各种手段给予学生学习正确的支持,从而达到对学生学力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