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29
post:490829

课堂留白,为学生生长预置空间 (顾洁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2-20 20:51
  • 作者:顾洁
  • 点击量:

                     课堂留白,为学生生长预置空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顾洁

     本次学校校庆,我执教了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Water in Garden City.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练习和课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阅读课教学,特别想表达的是在课堂上多为学生留有一些“空白” ,为沉思预置空间。绘画艺术讲究“计白当黑” ,文学写作要有适当“留白” ,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留有空白地教”是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选择,因为空白是具有美感的,空白也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闲适,空白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而与之相反的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满,则越有可能封闭学生的思想空间,并造成学生对教师可悲的依赖和可怕的屈从,这样的课堂自然是没有出路的。

     课堂若留有空白,就等于留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一味地满灌,那相应的学生的自我表达时间和自我思维时间肯定会减少!此外,课堂教学中留出点“空白”来,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更为学生的思维留下足够的空间。下面结合此次课例,谈谈“留白”在本节课上是如何留有痕迹的。

一、 课前前置性作业留白,为学生学习提供话题

     上课伊始,我给了学生关于Water的topic, 借此激起学生的语言储备,谈谈对身边水的了解。关于这个topic, 我不是现场给孩子,随后要求他们马上说出来,若是这样的话,任务是存在难度的,且这个话题更加需要课前的查找资料,做好语言上的储备等等。

这里教师就是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课外时间做核心的事,这样才能把学习的整体构建很好地“立”在根本处。只有根本处稳固了,后续的枝叶才不至于枯萎。正是课前有了学生对topic的大致把握,理解与思考,孩子们才会给出非常丰富的答案:Water is important in our life. 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Everything neds water. We must drink water every day. Water makes us healthy.

     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留有5分钟时间,小组内互相交流两项前置性作业:

1)            Where can we see water?

2)            How do we use water?

    5分钟后,孩子们以小组方式向全班同学呈现并表达了优质的前置性作业汇报,在第一个问题中,他们提到了:We can see water in the waterfall, tap, swimming pool, well, lake, reservoirs, river , bath, 甚至提到了toilet和mouth. 这些新的单词或许是每个人课前自学的,又或许是小组内交流后知道的,但是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的效果会更好。曾看到一本书上写,会教的老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去发现、总结;不会教的老师把自己的答案端给学生。会教的老师还会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不会教的老师喜欢自己滔滔不绝。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孩子们更是给我惊喜连连,有的孩子提到:We use water to boil the dumplings! 多生动的语言哦,在生活中发现语言,将语言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是个多么细致的姑娘啊!还有的孩子提到:We use water to make man-made lake.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居然还联想到了大自然,及时又将语言与大自然想到了一起,多么创意十足的回答啊!所有的这些惊喜不都反映出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交流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吗?前置性作业,不仅为学生课前学习提供话题,激发学生原来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储备,同时为后继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里当然是为后面学习Water in Garden City做好语言铺垫了。对于这里的前置性作业,我还考虑到有层次性和指导性,一定是重点知识的导航针,又或是作为抛砖引玉,在学生完成的时候就大致知道下节课要学的知识内容,提前把握主要知识的脉络思想。

二、 课上自主学习留白,为学生学习预置空间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参与其中的陈旧教学方法,而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无论在listen and answer, extensive reading 还是intensive reading环节中,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初次理解、阅读理解、深入阅读和熟练阅读。这期间,教师的提问具有层次性、指导性,较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对文章的学习,特别是教师提出的1-2个总体概括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学生循着这条路走,逐步走出了自己的路,有了自己学习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步骤。这一点,卓越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乌申斯基都曾提过小学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牢固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能力就好比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要掌握长久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在上下文猜测词义,教师引领学生,结合具体单词或短语,在语境中通过阅读猜测词意。这里教师给学生的任务非常清晰,就是要求孩子通过自主阅读,结合上下文,猜测意思。因为,教师说的越多,学生被动接受的也多,相应的思考时间、自我内化时间就将缩短,只有给学生课上留有一定空间,学生才能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又如在学习其中的副词:first, next, then, finally时,教师依旧引导学生在此开展自主阅读,通过一遍遍地读,理解其中副词的意思与用法。随后教师再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汇报,有学生讲给同伴听,共同理解与学习。学,走在教之前,让学生走在教师前面!给学生预置空间,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期待他们有更好的答案。

     这样的课堂,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和反思,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教师适度点拨,积极引导儿童适时完成自我调节和提升。

三、课后任务留白,为学生学习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的开始与结束,不是以上课、下课的铃声为标准。学习,往往在课前就已经开始开始,更关键的是在课后也将得以延伸。每天仅有的40分钟课堂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这时候,教师应继续充当引导者身份,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指引一条新道路。

 本节课后,我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Water, 留给了学生一首小诗作为课外延伸,布置他们自学这首小诗,从而熟练朗读并背诵。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课外学习应该成为他们的惯例。

     就英语学习来说,可能更加需要我们老师去寻找一些好的阅读补充材料,供给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与学习,同时要注意及时地评价与反馈,做好有力的督促,毕竟英语不同于母语,不排除学生会存在语意上理解的错误。对于这首诗的布置,我将在下节课的开始进行当堂的反馈,请几组同学进行现场朗诵比赛,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无限潜力。

    本节课上,课前前置性作业的交流研讨;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小组合作,人人参与其中;课后开展延伸性作业……,所有这些,无非是不想让我们的课堂被老师的提问、讲解和学生的训练、做答等所填满,则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生的学上,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们如何学以及学得怎样。

    所以说,英语课堂除了教师带领学生示范正确的发音,教会相应的语言知识外,也应留有空白,在“空白”中学会领悟,学生将得以自由生长!郭思乐教授在《走向生本教育》一书中说:“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 我们为什么不积极地、努力地为学生们创设这种“生产知识”的空间呢?

  “生产知识”的课堂,才能更多呈现出生生互动,生生互补,生生互学;这样的课堂,少了教师预设的精致,多了学生生成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价值、学习潜能将得到充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