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童言”带来的惬意
案例背景: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表达出来。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必备环节 ,但教师的作文批改是否能起到激活童智、启发童心的功效呢?
案例描述:
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的作文大多数都写完了。检查了好几遍的小轩同学自信满满地将作文递到老师的面前。
小轩:“老师,我自己修改好了,您帮我批改下吧!”
我老师:“好的,我来瞧一瞧。”
“我的爸爸又黑又瘦,他瘦的就像那些吸过毒的人一样,没吃过饭。”
老师:“这句话不太通顺,没吃过饭就是吸毒的人了吗?乞丐也可以像没吃过饭啊,应该修改一下 ,把没吃过饭移到前面。这样的表述就比较明确了。”
老师大笔一挥,将这句话改为:“我的爸爸又黑又瘦,就像好几天没吃过饭的乞丐一样,又像那些时常吸毒的瘾君子。”
小轩:“可我没觉得爸爸像乞丐啊?”
“这样修改这句话才能通顺,也不会引起歧义。”
小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案例分析:
在这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将自己的意愿强压给孩子,没有细心分析这个句子,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遵从孩子的天真的表达,在理解儿童意图的基础上帮助其适当修改。在习作修改的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老师帮助修改过的习作,虽然像身着华衣的公主,语言精练、通顺流畅,却找不到儿童的本真表达。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 ,我对此现象进行了思考。
首先是教师过分对“好词佳句”的渴求。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积累,这无可厚非。有学者称:“积累”与“运用”好比“布云”与“落雨”,云层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无云绝然不会有雨。但我认为,“布云”不是“落雨”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这条件中缺少一点,就是这积累需通过儿童的语言表达,产生儿童自我的本色“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中的“好词佳句”非常推崇,让学生熟记,要求其“活学活用”。同样,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儿童写得更加“出彩”,教师喜欢给儿童提供大量的“好词佳句”。可是在真正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好词佳句”并不适合具体的语境,甚至阻碍了儿童真情实感的表达。其实,“好词佳句”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不是在写作过程中的生搬硬套,否则,“好词佳句”就像堆积在儿童脸上的浓厚胭脂,没有内在深层的气韵。
其次是对 “儿童原生态语言”缺乏认同。儿童的语言富有张力,有时“天马行空”,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儿童的语言又充满弹性,在表达过程中跳跃性大,有时与正常的言语逻辑并不合拍。正是这样的言语特征,致使儿童习作的内容不够清楚明了,上下行文缺乏连贯。这样的行文风格让语文教师很难认同,为了所谓的语句“通顺连贯”,于是痛下“杀手”——啰嗦的地方就“删”,不清楚的地方就“添”,不流畅的地方就“改”。这样一篇原本稚嫩的儿童原生态语言,就在成人的言语惯性下遍体鳞伤、面目全非。这样的举动,对儿童来说,是对本真言语自信的摧毁;这样的“精批细改”,更让儿童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了。经过几回的反复,儿童们就会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言语是丑的、错误的,只有老师的言语、书本的言语才是美丽的、正确的。“原生态语言”就是这样离开童年生活的。
儿童不会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表达,这不仅是儿童的悲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在我们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有着许多习以为常的“惯性动作”,自以为这是“传道授业”,可是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感性行为,改变了一个人的言语方式,扼杀了一群人的言语天性。对习作教学来说,它是一种预警——让教师清楚地感知到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真实状态,以便在教学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为儿童言语成长提供有效的扶助。它还是一份难得的教学资源——这份“痛楚”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生发点,更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延展点,它促使习作教学能有机地融入到儿童的言语生命和言语精神之中。儿童就是一株扶摇直上的“葡萄藤”。习作教学就是要为儿童创造“爬”的条件,搭建“爬”的空间,教给“爬”的技能,只要稍加时日,他们就能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紫珠晶莹的美丽风景。而习作教学就是一次次快乐的旅行。和风吹来,种子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一路风景,一路快乐。小小的“降落伞”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它的一个“新家”。习作教学正是需要这份自然和惬意!如果每次写作,我们总是带着沉重的、明晰的任务上路,在写作的征程中就无暇顾及四周的风景和内心的感受。
其实写作可以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看似“无为”,却很“有为”。“倾听童心、呵护童心、追求童味”如此一来,儿童的语言就能像扶摇直上的葡萄藤,结出紫莹莹的果实。让儿童在充分的自由的情况下,享受到写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