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26
post:490826

语文 董艾青《别轻易折断想象力的翅膀》

  • 发布时间:2011-02-21 17:29
  • 作者:董艾青
  • 点击量:

别轻易折断想象力的翅膀

语文课堂,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思维引向深化。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才能纵横驰骋,凌空翱翔。

记得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同学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我问她:“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我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孩子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把课文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重新组织表达,并不是死板的背课文。同时在孩子们的表演中,不自觉的加入了动作和配音,虽然野猪的配音不太雅观,但是在课堂上如果不留给同学们想象的空间和发挥想象力的地方,而是按照课文一步步教学,那学生学到的知识书本上那薄薄的字词,却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书本中遨游。

说道抑制学生想象力的问题上,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案例。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点评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在此案例中,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生动自然;不呆板。学生乙的造句很有生气,也符合活泼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

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我们教师一个简单的评价,却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在我们的评价中,要充分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鼓励他们多多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不能千篇一律的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时,难免会冒出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此时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应该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充分发挥学生们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最终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