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811
post:490811

刘飞 科学 《小学科学前置性学习设计初探》

  • 发布时间:2012-09-06 08:06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新学期一拿到教材后,就抽空将教材翻了个遍,甚至有的学生对于不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还会废寝忘食地看书找答案或上网查找资料。而真正到了上课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已经很懂了,就不再愿意去听老师讲课。对于这种情况,很多老师许多“堵”的法子,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给学生安排前置性学习却可以较好地疏导学生的这种热情,并且能让他们的活动对科学学习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科学课的前置性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书本进行阅读,从中找出前人已有的方法或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初步认知并找出自身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所以,它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前置性学习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把新的知识恢复到学生的原有经验中去,找到从“旧识”到“新知”的生长点。这也可以解决当下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够的问题。通过前置性学习,他们会发现课本知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贴近生活的活动来认知感受的,知识就隐藏在生活中。这样,知识就不仅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具有了一定生活的温度。

例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水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回忆一下,举例说明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很容易就会想到以下情况:1、烧水时,水开了,会有“白汽”出现。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物品放在室温下很快会在表面出现水珠。3、把水放进冰箱里,很快就会结成冰块,拿出来后,冰又会化成水。4、冰箱里总有冰霜的出现。至此,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这些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提升,并从中引出“蒸发”与“凝结”两个概念。这样,学生所学知识有了立足点,不再是空中楼阁。

二、前置性学习设计可以是学生的观察体验活动。

观察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最基本方法。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在科学学习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比较后才能得出结论的。但是现实的40分钟教学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这种观察活动,所以便会出现教师纸上谈兵或是多媒体演示,学生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上完课的现象。前置性作业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看月亮》一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暑假中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的形状,并在日历上记录下来(下雨可不记录)。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月亮在一个周期(一个月)中的变化。过去,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要么通过多媒体,要么通过月相盒模拟让学生了解。有时教师会在教授完本节课后再让学生长期观察(一个月)月亮并进行相应记录,可是,实践表明,在已经知道答案以后,学生再去观察验证的积极性是不高的,甚至会出现不观察直接画的情况。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如课前直接让学生观察来得好。因为好奇心,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在暑假,所以时间很充裕;因为天气好,所以可以连续记录。这样的一份前置性作业,虽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但却解决了课堂上的大问题,带着这样的准备,学生进课堂时就已经有了月相变化的认识,需要解决的只是“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了,而这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做到。

由此我们发现,科学前置性作业设计如果能以学生为立足点,结合学生的经验,将课堂上因为时间少而难以完成的内容巧妙进行安排,就可以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可以起到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