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课堂
南师大附小 郭静
在“爱的教育”一百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在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提出构建“爱的课堂”,以探寻真正意义的课堂本质和教学理性。在我们看来,“爱的课堂”就是为了爱、感受爱、传递爱、生长爱的课堂,其逻辑起点与归宿是爱,教学方式与载体还是爱。这样的“爱”不是空洞无物、玄之又玄的,而是真切着实地指向“为学生的生长而教”的原点,臻于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爱的课堂”因此有了自己的“核心”和“灵魂”。立足和置身于“为学生的生长而教”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更为高远的层面审视教学,我们是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爱的课堂”强有力的理性召唤的。
葆有选择地教:让学生自己生长
让学生自己生长,这是“为生长而教”的第一要义。“爱的课堂”始终要坚守的立场在于:生长一定是学生自己孜孜以求并完成的,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提供“根部的营养”,并逐渐形成学生强大而源源不断的“自我的供给”,这才是一种真爱。那什么才是学生生长所必需的“根部的营养”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检视和反思的。当“教是为了不教”成为共识,“教什么”就是我们教学实践的起点,目标既定后起点则决定了方向。就促进学生的生长而言,我们以为有两个要素是不能或缺的,那就是智慧和精神,这与周国平先生所论述的教育要经受“智力素质”和“心灵素质”的检验也是不谋而合的。葆有选择地教,就是要遴选和筛滤“最有价值”的知识“最有力量”的思想,给学生留下“带得走”的东西,朝向学生“智慧”与“精神”的完整和谐的共生。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的内容是讲解PowerPoint。为了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主导,在确定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就进行了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多数已经会了PowerPoint的制作,学校爱的课堂的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已经让我领略了学生巨大的潜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否也可以实践这种教学理念呢?课堂上,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1)竞选小老师
开学初,学生来竞选“小老师”。教师将幻灯片制作的前5节内容在全班提出招标,它们分别是:《走进PowerPoint》、《编辑演示文稿》、《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设置幻灯片背景》、《调整幻灯片》。课堂上让学生3-4人一小组自由组合,根据小组成员的专长,竞选申报。如果不止一个小组选择了相同课题,则由全班举手表决决定上课的小组。孩子们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兴致高涨,报名热烈。他们纷纷想成为“小老师”,站在三尺讲台。这样,5节课下来,一个班至少有20位同学上台成为“小老师”。
(2)培训小老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平时班会,队会,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到幻灯片制作的机会很多,并且他们对于幻灯片的制作的兴趣非常之大。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课前进行分工:准备讲课的讲稿,课件,礼品等。课堂上,学生们还根据书本所教内容布置任务,进行检查,巡视指导其他同学。孩子们申报的很是积极,他们很重视成为小老师的机会。
(3)课堂回放
【案例1】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精美的电子邮件》一课:
“12月15日的信息课,是四(6)班第二组的小老师登场。张惟天,杨笃行,夏春秋,刘珩歆。一节课下来,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
都说上课要导入,一开始,孩子们就在PPT中展示了用精美信纸的电子邮件和普通电子邮件的区别,一步步的介绍很是详细。正当我以为他们要结束时,主持人发话了,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如何利用电子邮箱来发送信纸,让邮件变得更漂亮。于是,孩子们一一演示了贺卡,明信片的使用方法,当演示到圣诞快乐的贺卡,正好配上Merry christmas的音乐时,全班响起了阵阵掌声。连我也不禁为他们鼓起掌来。我想,四位小老师一定非常激动和自豪吧。他们还为了方便发送,已经在通讯录中输入了收件人的信息,这样操作起来更加快捷。
其实,教材中本来只说了漂亮的电子邮件是用信纸、贺卡,并没有说到明信片,但是孩子们自己进行了挖掘和课前的准备,这才有了精彩的展示。所以,当天晚上我也对全班同学发送了消息,恭喜四位小老师,祝贺他们上课成功!当然,我想这和他们班四年来生本的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学生有所表达,有所感想。敢于展示,敢于表现。
祝愿接下来的小老师能够带给我们更加精彩的每一课!”
——来自笔者教学博客
这一段文字真是的记录了学生课堂的精彩表现,让我们不得不惊喜。给了学生成为小老师的机会,他们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既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满足了他们对新的体验的需要;对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学生有当老师的天性、愿望和能力,这样的活动顺从、遵循了心理特点。通过活动与自主构建,学生个性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由学生担任“小老师”时,全班同学的听课也认真许多。一方面,学生来教学生让孩子们比较新奇,他们也期待着同班的同学带来的崭新课堂;另一方面,学生在前置性的学习中收获了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来教授,更加深了自己的认识。当过“小老师”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当老师很辛苦,一点也不轻松。所以,他们会更遵守纪律。
循有规律地教:让学生自然生长
“为生长而教”的第二要义在于让学生自然生长,这里的“自然生长”更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方式是多样的,生长状态是主动的,生长过程是快乐的。那怎样的“教”才更理智、更艺术、更有价值?“爱的课堂”倡导“循有规律地教”,让“挚爱”进一步提升为“智爱”。 “循有规律地教”,自然要尊重和敬畏教育教学的规律。
【案例2】小学信息技术上册《认识键盘》一课:
三年级学生对于电脑兴趣很大,但是键盘对他们来说很不熟悉,打字也有一定难度。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键盘分区以及键盘上特殊控制键的名称和使用方法。因此,我的教学就是按照这个教学目标来设计的。当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键盘的分区后,就请学生利用学件自主探究后,并进行汇报。由学生来教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并且在各种特殊控制键中,小老师们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在面向全班讲解Capslock键和Backspace键的作用时很是到位。
“如果你需要输入大写,那么请看电脑右上角的Capslock指示灯,如果灯不亮,那么此时需要你按一下Capslock键,指示灯就亮了,此时输入的就是大写状态。相反,再大写状态再按一下Capslock键,指示灯就灭了,此时输入的就是小写字符。”
小组介绍完毕,再由同学们自己进行练习,输入中文,英文以及完成大小写的切换,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事情就是这样奇妙:主动产生效率。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施展的舞台,没有硬性规定学生的操作,只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去探究,去实践,这给孩子造成了主动地空间——每一个操作都是自己想做的,不是他人逼迫的,操作带着的自豪和自励,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的微笑和自信,一只只小手高举的兴奋和激动,一个个下课了也留在机房,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事实证明,儿童有着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
“爱的课堂”始终不能放弃、不能抛弃的是教学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那就是对人的生长的终极关怀,即“为学生的生长而教”。这是一个富有深邃要义的命题,其史诗般的壮丽与宏大的魅力将吸引着我们孜孜以求。只要我们像马克思·范梅南那样“一心向着儿童”,就一定能找寻并享受到“为学生的生长而教”的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