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783
post:490783

徜徉在语言的多重境界里

  • 发布时间:2013-09-13 10:56
  • 作者:施玉洁
  • 点击量:

徜徉在语言的多重境界里

——例谈语文教师不可缺失的看家本领

内容摘要:反思当下不少语文课堂缺失了许多特有的“语文味儿的对话”“心灵的真切独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缺失,且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学媒介,又是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不断开发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语言  缺失  双重身份   多重境界

一、山回路转不见君:教学语言无奈缺失

课文《生命桥》(苏教版第八册)中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以死亡作为桥墩的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场面,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学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位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了老羚羊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场面。另一位老师紧紧抓住老羚羊这一形象展开教学,以画外音的形式连问了“老羚羊” 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答——

“老羚羊呀老羚羊,凭你瘦弱的躯体能架起拯救整个羚羊家族生命之桥吗?难道你就没看见那深不见底的悬崖吗?

“老羚羊呀老羚羊,你义无反顾的跳进悬崖,难道你就没丝毫的犹豫吗?”

“老羚羊呀老羚羊,作为家族之长的你,完全可以发号施令,让年轻羚羊去做,何苦要拼这条老命?”

至今,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一直叩问着我。从画面理解的角度,也许前者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但我感受最深的似乎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与亲近程度不够,更眷恋那直白的媒体画面,更沉浸在轰响的音效之中,随着音画的消失,学生脑海中对老羚羊的感悟也所剩无几!后者的设计,教者从学生的内心发问,画面由内心渐成,进行着灵魂的拷问,让学生体验老羚羊的心声。学生深深地沉浸在感动之中,无需技巧的展示,课堂中流淌着一曲漫漫壮歌,脑海中树起老羚羊的形象远比前者高洁神圣。

当下,现代教学手段充斥课堂,教者的教学语言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退避三舍”,理由有二:一是认为以学生为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去发展,省去教师的教学语言似乎是方便之法;二是认为媒体的音画效果比教学语言绚丽引人,学生爱看,投其所好。笔者认为: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更具双重身份,既是教学媒介,又是教学内容。语文教师教学要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深化表达。倘若语文课可以用音画媒体来替代,那还需要文本和语文教师干啥?

二、莫愁前路无知己:教学语言应该存在

语文课堂需要你。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警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千变万化,产生强大的磁性把学生吸引住。

语文教师需要你。有磁性的教学语言,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霖,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外化,更是学富五车、神圣高洁的教师形象的象征。成功的教师之成功的教学,教师和他所教的学科总是交融一体的。

文本表现需要你。“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者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激情,凝聚着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语文文本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才能完美地表现。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语言的多重境界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理当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媒介。语文课堂,是老师领着一群孩子在那里玩味语言,熟悉语言习性,掌握语言规律,娴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又是一个注重语场熏染,潜心感悟,激发引领学生不断在语言实践中“试水”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波澜起伏,忽听春鸟和鸣,忽闻惊雷震天,忽见耸入云际的巍峨高峰,忽窥深不可测的巨壑幽谷,演绎出语文课堂的多重境界。

1.引发思辨——轻拢慢捻抹复挑

有人把语文教师比作为学生引路的向导,教学的真正艺术就是当好向导,善于在迷茫的旅途中,把旅途的风物名胜,妙手拈来,不经意地指点给学生,使得语文的旅途变得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不知不觉。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时,就“谁保住了机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展开讨论时,轻巧地驾驶教学语言之舟,穿行于课堂之上。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有充足的依据。想想,根据在那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部分,寻找到相关内容后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熄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这样,后面的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有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精彩又充满智慧,就像一盘出色的指导棋。周老师如指导老师一般,不动声色地敲击指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放下正确的棋子,走出精彩的棋招。这样有智慧的语文课堂,教者的教学语言功不可没。

2.深度对话——美玉原本藏深山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语文教学语言既不可高深莫测,又不可一览无余,须在隐与显之中。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就将教学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但读文如观山,“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学生兴致盎然,再次潜心读书……)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我们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用麦穗。

生:你的“发现”给我灵感——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的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更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告诉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身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道理。

师:直接告诉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容易忘记,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回答的很精彩!有时靠别人告诉的道理,就想戴在自己身上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很逼真,但没有生命力;而凭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生机勃勃。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在这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发散,也因此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像一根红线始终引导着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发散了思维,思考角度的过渡转化不留痕迹。有的放矢的生成,熔多维目标于一炉,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人格素质的积淀,使学生享受着教学活动的趣味,享受着语文大师的回春妙语。

3.渐进熏染——一枝一叶总关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锦纶、才华横溢,课堂上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必定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一位教师在教《特殊的葬礼》一课中,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奄奄一息境况的教学片断,他的教学语言就弥漫着浓浓的文学味。

师:朗读课文5、6自然段,要通过你们的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感动现场所有的人。(学生感情朗读,读得情深意切)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遍。(一生再读,效果不理想,师接着他的朗读动情地范读。)

师:能感受到他的奄奄一息吗?(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作者把它当人来写,一个生命垂危的人。

师:(动情地)对,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刚才还在亲切的与你讲着故事,与你在夜幕下数着星星,他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他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可突然,他的手一滑,闭上眼睛,远去了,再也见不到他了。让我们再读课文,回忆一下他的音容笑貌吧!

(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当读至“奄奄一息”时,许多学生热泪盈眶。读到最后,全班同学忍不住齐读起来。)

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让它“粘”住学生,让学生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羽翼,在语文的蓝天上自由翱翔。执教老师周身要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那段对瀑布进行的“慈祥老人”般的描述让在场的所有的人刻骨铭心,在多彩的教学语言中透出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长期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怎会不耳濡目染,提升素养呢?

4.激情升华——万涓成水汇成海

“无限风光在峰顶”,一篇课文没有主题的升华就如坍塌在地的一堆文字,永远没有高度。而单凭学生的感悟终究很困难,对文本的理解总有一步之遥。此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尤显重要。听研讨课执教老师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接近尾声:

师:面对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体会,这是很正常的,现在孙老师愿意在此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由“回归地下的根”,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因为我曾经背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做活学活用。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和现实结合起来,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生:(十分羞愧地)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家的事这棵大树倒了,他们都不要我,我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全场无声)

师: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关心你,班级是你的家,学校是你的家,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财富。从中你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生:(激动地热泪盈眶)

……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老师激情至极的语言恰到好处。激情升华,用在学生渴求之时,恰似甘露。课堂上,浓浓的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唯有真情对话,方有情感撞击,老师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后,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学生心灵的碰撞中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的传达作者的情感神韵,美的地方抒得学生心驰神往,丑的地方揭得学生咬牙切齿,乐的地方激得学生忍俊不禁,悲的地方博得学生潸然泪下,用充满表现力的教学语言去撩拨学生的心弦,用绚烂的教学语言演绎出语文课堂的多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