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小学美术课堂的师生互动
南师大附小 蒋凌
有效的互动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课堂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互动生成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及师生共同成长的需求。通过“三全五优化”网络研修,我感到可以优化以下几种师生互动:
一是优化感知互动。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关系,学生通过看、听、尝和触摸得到感觉,构成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不同特征,如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不满足于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渴望不断寻找新东西的内在需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灵活多样的感知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及教学互动中获取知识。比如发动学生进行包括图片、实物等资料收集;或者教师提来一个“八宝袋”,从中依次拿出上课所需要的东西,以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或者把课堂所需的教具用纸盒装上,让学生猜测纸中所装的物品。教师利用这种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气氛活泼生动,促成感知活动。
二是优化体验互动。通过感知活动,儿童均具备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应作巧妙点拨,提供各种线索引发儿童回忆、联想、观察,在儿童互相提示、补充下逐步使他们发现事物外在与内在的美感、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此为体验活动。体验建立在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直觉之上,不同的儿童,其体验也有不同。在正确的审美意识这一基础上,我们不但应保护,也应鼓励儿童创造性的发现,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听。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老师学生共同进行角色扮演,模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验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为举止、样貌特点等等,又如智力问答、抢答的形式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的理解与体会。
三是优化审美互动。在作品描述中,有的学生不管面对什么美术作品,都只能以“很美”、“漂亮”等字眼来回答其审美感受,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师生互动的缺失,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不能真正地、深刻地、独特地理解作品,也就无法体会作品审美带来的真正乐趣。因此,必须立足美术学科本体,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以挖掘作品的深层次涵义。同时,美术作为艺术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并没有统一答案,要立足求美、求新、求异,保护学生对美独特的感受力以及创新意识。而且,鼓励和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感受、想法变成有个性、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按学生的理解再创作作品,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领略独特的创造与成功喜悦。
四是优化评价互动。作业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通过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评价活动中通过作业观摩,自我介绍,促进相互了解。交流评价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而且对他们在校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生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教师适当引导下的评价要有弹性和灵活性,要给学生留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充分、及时地对学生给予肯定。交流评价亦有多种方式,例如,制作头饰、纸偶和面具等课业中,可让学生带上这些自制的作品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作品的大小、形状,色彩、创意一目了然,观众的心目中便有了评价,某些情况下,这比把一个个作品陈列出来评价要灵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