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脑进驻千家万户,当网络逐步普及、网速快速提升之时,基础教育改革也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课程与资源更是得到了最广泛的整合。
语文学科作为改革的首要科目,更是力图通过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认识较粗浅,不够全面。
1、对“资料性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不太陌生。
通过问卷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见表1):长期工作于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还是不陌生的。长期的教学让他们接触到许多前沿的思想和技术,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观念、提升着科技水平。
2、对其内涵,大多数人还是出现着较为明显的偏颇。
大家都明确音乐、录像视频、flash动画资源、静态的图片、文字都属于资料性课程资源,因为这些日常总是使用。可对于一些传统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挂图、教具、标本、参考书、练习册等却忽视了其资料性、资源性。(见表2)
通过调查,我发现,一些日常重视教具、教学挂图使用的学校或者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的偏远学校更能准确把握其内涵。而拥有较先进信息化设备的学校,却反而无法准确掌握。
在调查中,也有些老师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如认为课件、教学光盘也是资料性课程资源。其实,更准确地来说,它们应该是音乐、录像视频、flash动画资源、静态的图片、文字、教学挂图、教具、标本等资料性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后呈现的方式,
表1 表2
总之,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资料性课程资源”已具有相当多的了解,也正是因为对其的熟稔,他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这些资源,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
(二)资料性课程资源被广泛应用,但问题共存。
1、资料性课程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资料性课程资源因其资料性,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其作用主要为引出所学、帮助理解课文、课外拓展延伸等,即体现在新课导入、营造情境、难点突破、意蕴升华等四个方面。
(1) 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不着痕迹地引向所学,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生发了探究的动机,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例举:《庐山的云雾》导入部分
(1)同学们,我国大诗人苏轼在浏览完庐山后写下了千古名句——(师引诵,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首诗呀重点介绍了庐山险峻奇特的山峰。那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写庐山的诗句呢?重点又是介绍了庐山的什么呢?
生答,师相机指导,回答一两个即可。(“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毛泽东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3)其实呀,庐山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大家提到的那些险峻奇特的山峰,也不仅仅是景观壮美的庐山瀑布,那里更有那神秘的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4)你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吧。就让我们屏住呼吸,一起去感受那份神秘。(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照片)
图1 图2 图3
(2)营造情境
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初步理解后, 如果适度地阅读或观看相关资料(图片、文字、视频等),可加深其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情境的营造中会产生共鸣,从而产生更为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将这份感受带入课文再去朗读,自然就能读得更投入、动情,俨然在读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举: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片段
(在引导学生充分想像地球遭破坏的景象后……)
师: 同学们, 不光是这些啊, 就在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身上—— —(课
件画面自下而上出示下列文字, 伴着忧伤的音乐,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每天, 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
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 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 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臭
氧层。
每天, 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净水造成的疾病, 其中大部
分是儿童。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污染了海水。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师: 同学们, 这是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严重错误!想到这
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大声疾呼—— —
生: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只有一个地球, 如果它被破坏了, 我们别无去处。”
(3)难点突破
一堂好课,不是看形式多么新颖、使用的媒体资源多么繁多、课堂多么热闹,更主要地是看教师能否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重点,并突破较难掌握的部分,即难点。这显然是教师用心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网络发达、资源无比丰富的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早已习惯于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来加快突破难点的步伐,因为直观、形象的资料呈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也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得到认知、情感上的碰撞和认同。
例举:《石头书》教学片段
通过语言文字、图片了解教学难点——矿物的特点:
① [手指板书,语速慢]雨痕、波痕我们都知道,矿物是什么样儿的,知道吗?
学生自由回答后,师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语句回答——书上又是怎么介绍的?生回答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
② [课件出示矿石照片]你们看,这儿有几块矿石,这个小不点儿是什么颜色?这个呢?对,这些红的、绿的、黑的、透明的就是含在矿石中的矿物。[手指屏幕,语速慢,重点突出]
③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仅仅有这些颜色吗?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不仅读懂语言文字,还要读懂了标点符号。
④思考读的方法(停顿):多可爱的小不点儿呀,颜色还很多呢。为了读出这种感觉,我们又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4)意蕴升华
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她总能抓住文中一个非常巧妙地点去挖掘,挖出人生的真谛。她非常喜欢在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了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补充些资料,借助音乐的渲染,将那份情浸染得更浓、那份意传得更加深远,从而影响听者一段日子,甚至是一生。很多老师也都在课的最后进行着这样的尝试,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出现和选用显然为达到这个功效起了极大的作用。
例举:《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片段
(学生已深入了解诗所表达的思乡的之情后)
①师:其实,表达思念之情的名篇还有很多,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进行了积累,现在,请你带着你对思念的感受,再读读自己积累的诗。
(生准备古诗)
②师:谁来给我们读读或背背自己积累的古诗?
生:《静夜思》(生齐背)
生:《秋思》(生独背)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背)
生:《游子吟》(生齐背)
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生背)
师:有没有同学想表达自己看法的?
生:这首诗好像不是表达思念的感情的。
生:我在积累时,看到解释最后一行写道,这首诗是作者在思念家人的情况下写的。
师:看来,你挺会读书。
③(播放音乐,师深情地吟诵着——节奏慢,先抑后扬)
师:李白在湖北隐居三年,在一个月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他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齐读)
师:杜甫因战乱和弟弟失散,白露节那天,他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生齐读)
师:王安石离开家乡,赴京上任,还未远离,便已思乡。他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生齐读)
师: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离开祖国大陆整整二十年时,写出了《乡愁》,诗中说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齐读)这首诗,他在台北的旧居内,只用了20分钟就一挥而就。
师:是呀,同学们,人不同,时不同,情相融,意相通,以诗言志,以情动人。让我们最后再次深情地吟诵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
2、资料性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得失
资料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被广泛的应用着,可以不讳言的说,每天每个老师都在使用者它,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
通过与多位一线老师的座谈,再加上自身的体验,我发现:
(1)中低年级教学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频率高于高年级。
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学习,资料性课程资源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自然赢得了学生的赞许,老师们也就更乐于采用了。
(2)阅读教学尤其是写景文的教学、科学小品文的教学更多应用资料性课程资源。
相较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时教师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几率更大。阅读教学,牵扯到对文章内容以及具体文字的解读,资料性课程资源能够有效的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消除隔阂感,让文字能听得到、摸得到。
景很美,文字的叙述很美,但是远不如图片、视频来的直观,让人身临其近,所以写景文的教学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性课程资源。
而科学小品文,作为一种较为远离孩子生活的文章类型,教学起来更加困难,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字资料补充,可以迅速提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自然老师不会舍近求远,放弃这么好的途径了。
(3)、公开课时应用更为广泛。
公开课是展现自我的舞台,所以教师总是采用各种方式去呈现。多媒体作为早已普及的教学手段,自然不能错过。老师们总是在公开课时制作出最精美的课件去整合各种资料性课程资源,也努力以更多方式呈现,从而凸显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之高超。
(4)资料性课程资源呈现方式以课件(ppt、authorware等为主)
资料性课程资源因为包含较多,所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今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很便捷的将各种资料性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所以老师们都喜欢使用课件上课(表3)。
更何况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分享早就成为了流行词。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搜不到的。很多课件一借鉴,很快一个精美的适合自己的课件就完成了。课件的使用让课堂教学来的轻松、便捷。
表3
当然,有利也有弊,资料性课程资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滥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混淆了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性质和本质。
资料性课程资源其性质是资料性,本质是辅助性,也就是说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唱主角,而是为了辅助理解所学内容,让解读更加便捷、容易而已。如果把本质理解错了,那就会出现看似繁花似锦,但实际只是浮夸,空心大萝卜的情景。形式浮华的课件,只会分散学生的思维和精力,让学生除了一时的惊艳后还无所留。
写景文的教学,许多老师总是喜欢先指名一学生读,然后出示一幅幅图片,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四五个学生交流后,就让全体学生美美的来读。
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比皆是,它完全用欣赏图片取代了学生的想象思考,剥夺了孩子们想象的权力,只让现成的事物来勾起已有的记忆,久而久之,孩子逐渐丧失了想象力、创造力。
(2)资料性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多借助多媒体,传统媒体的作用被无形削弱甚至代替。
表3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原本较多样的方式却被一枝独秀——课件所独占,其他的只是凤毛麟角。
课件属于多媒体,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兼容性,运用起来十分方便,但其制作花费的时间是远远超过想象的。
对于拼音教学,有的学校主张使用教具,利用黑板这个平台,再加上几根粉笔,一堂活泼生动有效的课就可以开始了。可有的老师却喜欢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是分享来的,不需要怎么改动,极其方便。可咱们细细想想,一堂课使用下来,效果如何。
拼读j—ü-ju的时候,小猴子是通过flash相对推了推,ü上两点后来是变没了,但结果呢,使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就记住了吗?这种拼读变化的过程,课件上显示只是一闪而过,有何意义,说不定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呢,答案就出现了。还不如老师就用黑板、教具、粉笔,放慢拼读变化的过程,形象地把教具上的两点折过去。这样学生在放慢观察的情况下,对于老师教具的变化极其关注,自然记忆就更劳了。
(3)资料性课程资源无意积累,常年不变。
分享的时代,一代传一代。
老师们的分享那就更容易了,今年你教一年级,就把之前教过人的课件、教案一齐拿过来。多年后再教,继续使用,反正教材没有什么变化。
可时代在变,理念在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变,老师们,怎么能一成不变地运用以前的。
这可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典范。
3、合理应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原则
(1)辅助原则——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前面已经提到过,资料性课程资源其本质是辅助性的,所以它不能喧宾夺主。
在课堂中,应用它,是因为关注到学生认知储备和文本之间存在着差距,想方设法,为了给学生搭梯子、补空白。所有一切是为了辅助解读文本服务的。
案例:
一位老师第一遍试教《大禹治水》时,按部就班,按自然段提几个问题:大禹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人们为什么要称他为“伟大英雄”? 重点句子让孩子多读了几遍,重点词语反复体会,可效果却很不理想。
经过讨论反思后,老师发现应该搜集更多的资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能“穿越时空”,真正融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之中。于是之后老师经过多次试教,定下了新的教学过程。
①师说:大禹为什么治水?(播放一段视频,只见滔滔的洪水如同猛兽一般,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
引导孩子想象:如果不治水,那会出现怎样的场景?还有呢?
②师问: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治水呢?
结合课文中“地形”一词,相机出示一张黄河流域的航拍图(见图4),通过那九曲回肠的河道让学生明白了这里地形的特殊性。
师用一两句话简述了大禹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故事。学生豁然开朗、
师总结:你看,大禹事先勘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采取了“引”的方法,多么智慧。
③那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呢?
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想象后,出示了一幅“禹门图”(见图5),师解释:这是一幅国画,画面上,一座大山从中间被劈成了两半。
师问:看上去是很短的距离,但大河与大河间往往有几万米,就靠人们一点点地挖。古代用的是最简单的劳动工具,你觉得禹劈山的时候容易吗?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句子?(指名读)
图4 图5
可以说这个片段的教学将常用的资料性课程资源都用上了,可谓繁多,但每个用的都恰到好处,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解读相应的文本,是为了解决重难点而采用的,可谓使用恰到好处。
(2)简约高效原则——去繁为简,注重实效
形式浮华的课件实用性不大,制作起来也费时费力,使得精力分散,甚至用在了无用功上了。
不少老师在决定上一节公开课时,首先头疼这课件怎么办?其实承载着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课件是点缀,是令你的课好上加好的因素,但不是必然要素。你用最朴实的黑板、实物投影,用最普通的教具,也能上出精彩纷呈的课。一堂好课好的不光光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意,是独特。
案例: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最难得就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是“人字型线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甚至用flash动画的方式展现火车按“人字型线路”行走方式。一晃而过的动画确实能吸引孩子的关注,但只是一时,过了可能还是不了解。有一位老师,却另辟蹊径,没有运用任何的多媒体资源,只是利用了黑板擦和黑板这两个传统的媒介,所有学生都理解了。老师要求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相关内容,然后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拿出一块橡皮,一个代表火车头,一个代表火车尾,合作着走一走人字型线路。再指名一学生,利用两个黑板擦当做火车开一开。只见学生用一个黑板擦正面朝上(擦黑板的那面朝上)当做火车头,然后用另一个黑板擦背面朝上(擦黑版的那面朝下)代表火车尾,按照人字型线路行:火车头先向前走,等到了终点,火车尾就成了火车头朝前开(与之前的行进方向相反),通向另一个支线。
学生仅仅通过简单物体的摆放就可以自己领会含义,突破了难点,真可谓是简单高效。
(3)与时俱进原则——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日常我们要不断地了解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专家关注的新问题,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地得到更新,同时不断积累、丰富资料性课程资源,让它们在更多的地方适时、适度的发挥作用,让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聪慧、知性。
一轮轮的教学,我们想的不应该是省事,以前交过的,而是想如何精益求精。哪些资源可以更新?力图找到更加合适的。哪些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简化?删繁就简。
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更多的亮点才是我们新一轮教学时应该终点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