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难以落实原因及解决对策
《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意识。设置这样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深远的作用。然而,事实上,数学活动课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令人担忧,教材设计者的美好愿望与现实的实施情况反差巨大,它并未能够发挥出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经过分析,我认为,目前数学教学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难以落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数学思想的引领。
从学校到教师都缺少正确数学思想的引领。目前我们的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书面考试轻实践活动,重知识传授和掌握,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我国的学生频频在国际奥赛上获奖,但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却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所以学校和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到综合与实践课更深远的意义。
第二、安排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差距。
有些综合与实践课的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性不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有所感知的提升。所以综合与实践课必须要让老师和学生便于操作,具有可实施性,而有的教学内容很难找到相匹配的教学用具、相关材料,所以活动中所涉及材料也要让老师和学生便于从生活中收集到。
第三、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
在落实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于研究的目的不够明确,拟得过于空泛,让学生对于研究也是雾里看花,模里模糊。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明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对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研究也是一样,必须先制定出相应的研究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使得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研究发挥更大的效果。
第四、评价机制的影响。
虽然教材安排了这一教学内容,但是配套的练习和测试卷都很少涉及。对这一内容的考核上,缺乏比较规范的评价机制,当然也没有作业,更没有列入考核内容中,不能检验出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在教学中就被一些老师忽略掉了。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老师首先要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过程,而非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保做好活动场所、材料、工具的准备
一节综合实践课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课内和课外知识,上课前,教师要充分预留学生准备的的时间,让学生把所需的资料准备充分,才能保证后面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例如《了解周围的家庭》一课,需要学生调查10个家庭的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缴纳情况,这些资料都是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的,因此我给学生一星期的时间去调查,并指导各小组分工合作去调查、收集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有效地搜集数据,例如《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需要学生搜集当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气温、空气质量等变化情况,我为学生提供了几种调查方式:网络调查、电话调查、实际调查等,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为活动做好准备。要帮助学生把准备活动中的分工细化。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及学生个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为小组中的每个人布置具体任务。例如《美丽的“杯琴”》一课中,需要学生准备的实践器具较多,课前我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每人准备1—2样物品,既减轻了学生课前准备的负担,又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建立合理公平的评价体系。
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应建立一个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对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利用成长档案、报告、作品展示、评价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