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650
post:490650

张薇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9-12 09:19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你的奖励走进孩子心里了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时候一个寻常的奖励措施便达到了这样的激励、唤醒、鼓舞的目的。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洛克就在《教育漫话》中提到,对儿童要进行奖励,用来教育并管束儿童。而在中国古代,墨子说“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荀子说“无功不赏”,商鞅也说“赏厚而信”。而在现代教育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关注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也结合自身在班级中的奖励措施,试图做出了一些探讨与反思。

    奖励的作用,毋庸置疑,可以强化好的行为,内化良善之举;可以诱导好的i型农工委,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辨别是非能力。虽然奖励的正面作用很多,但是不恰当的奖励会使得奖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偏差和误区。尤其对于小学生二院,怎么奖励,什么时候奖励,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感觉上应该怎么做,有的甚至是盲目继承与模仿,有的奖励没有什么效果,有的奖励使得学生产生了依赖,更有甚者有的奖励让学生的内部动机弱化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来说,每天都会用到一些激励的小措施,针对我自己班级的特性,我会对孩子们每天的日常行为习惯,包括作业、发言、卫生、着装、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等等进行当天的考评。以前,我的惯用方法是各项表现良好的即用粉笔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加一颗星。但一年以后,这种方法对部分孩子失去了吸引力。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动机来自需要,如果由“需要”来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所以我在重新考虑孩子们的需要后,确定了“你的奖励你做主”的几个方法:

(一)五花八门的印章世界

    我准备了几大盒各式各样的小印章,用于每天的奖励盖章。为了让他们每天能看到自己的硕果,我将印章盖在他们语文书的第一扉页上。每天都用不同的印章。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放学前的十分钟,每次我问到:“昨天作业得了优3星的请上来盖章”“今天课堂上发言精彩被表扬的小组和个人请上来盖章”“今天的课堂书写又快又工整的请上来”等等他们就会充满莫大的期待和兴趣。有时候他们会围着我打探秘密:“今天盖的是什么章啊?”当现成的印章都已经使用过后,我还开始自己用橡皮刻了印章,这也让孩子们兴致盎然。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期望值则是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我每天设置的这些日常考核项目在孩子们看来实现起来是既有可能的,所以他们对小印章期望值很大,而小小印章对于他们的价值也是很大的。

(二)琳琅满目的奖品超市

    华生创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 “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小印章的补充,我还定期购买一批小奖品,用于重要的奖励。比如在考试中比上一次考试有进步的、在全校性的活动中榜上有名的、学校阅读银行读书积分单位时间内有进步的等等均可领取奖品一份,当然,奖品每个人都不一样,按照等地,自己上来挑选,我称为“奖品超市”。

(三)你来做主的自由奖励

    认知派激励理论不同于行为主义激励理论的地方在于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相类似,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所以在物质奖励之余,我还鼓励孩子们发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千姿百态的“自由奖励”形式。慢慢的,我发现到了奖励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奖励要求:“我想要获得一次为全班同学出一次家庭作业的机会”“我想要获得全班同学对我表扬的一次机会”“我们想要这节课能出去玩游戏”“我想写信给老师,请老师回信”……

   如果说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外在激励,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那么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者的综合与发展,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强调,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希望在这样的激励措施下,我的孩子们内心深处“求真求善求美”的愿望会越来越浓烈。

    究竟怎样的奖励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呢?如下的理性反思希望能帮助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多关注奖励效果、提高奖励的质量

   奖励不应该为了奖励而奖励,要做好奖励,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人秉性,多关注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与情绪变化,对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尽量做到时刻关注奖励的效果,好的效果保持,不好的效果就得分析原因作出改进,更要提高奖励的质量,避免单一重复的奖励形式。我平时在奖励时,精神激励的方法较多,但是精神激励的不好之处就在于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容易淡漠忘记“精神激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实质的东西值得被颂扬。

    二、奖励一定要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当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身内心学习动机时,老师们对他们予以外界物质或精神激励大多数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学生本就对某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时候奖励可能会显得多此一举,更有风险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自己学习认真的奖赏物,把奖励看成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让他们只关心自己目前的排名情况和奖励物。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的内部动机实现对于学生最好的引导,特别注意正确使用而非滥用奖励,了解对于每个学生起到作用的强化物应该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三、奖励内容力求全面,多关注良好的到的品德发展

    对于学生的日常考量,除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品德的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奖励学生时一定要避免有失偏颇,有时一个十佳少先队员的潜台词就是“成绩非常优异”。我们对于奖励的设置,应该多一点从思想层面来深层引导,尤其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适当的放大一些道德品行上的模范例子,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一个班级有明确标准的奖励机制

    有时候在班上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人获奖时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大多数人同意他获奖,我们少数人反对,为什么他依然可以获奖,为什么要少数服从多数?”如果引起了学生对于奖励公平性的质疑,那么我们就得反思奖励的标准设置是否合理了。奖励标注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将一些工作化繁为简。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奖励标准,学生才能按照标准去积极改善自己的所作所为。

    五、可以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互通奖励机制

    建立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各科互通的奖励机制很有必要。奖励做得好的教师和没有什么概念的教师之间差别较大,各科老师之间如果做到形式互通能对班级管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有些奖励措施比较好的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班主任老师如果能调动所有老师的智慧,共同研究适合本班级的奖励机制,让各种形式在科任老师中达成互通,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佳。

上一篇:姚萍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