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激发小学低年段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的方法
一、于小学低年段学生特点的分析
1.1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生理特征
从生理角度来分析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生一般为6至9岁,学生的肌肉和骨骼都在快速发育。但我们也可以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发育并不完全,这将会影响到学生在握笔姿势上的欠缺。
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儿童的肉眼观察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外界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上升。正是由于这一点,很多学生对于自己认知的世界与自己画笔下描绘的世界产生的出入,认为自己所描绘的世界并达不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将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最终变得远离美术,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1.2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1.2.1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走入小学的校园,从此学生就要开始学会独立,摆脱对于大人尤其是对于父母的依赖。一年级的学生开始能够自己学会独立地观察、倾听、思考,这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十分新鲜的。同时,一年级的学生还非常的敏感。对于自己不会的和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很好奇,所以经常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学习方面,一年级的学生从生活或者游戏中获取到的知识,往往比枯燥的课本中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这就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学习之中,活的知识。作为老师也要保持儿童的愉悦学习情趣。
总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适应新的美术课堂环境、新的美术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美术行为习惯才是最为重要的。
1.2.2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只比一年级的学生大上一岁,可是在思维、行为等方面都显得要比一年级的学生更为成熟,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渐渐熟悉了小学校园的学习、生活的方式。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写下来。在绘画方面能够比较自由。二年级的学生此时也出现了一些竞争的意识。因为此时的学生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的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
在对待二年级学生的作品时,不能够简单地从绘画的好坏入手,要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观察。这时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主能力的稳定性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也应该要注意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绝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尤其是对待美术学习任然停留在游戏的情境之中,教师要留给孩子这样的转变期,让孩子慢慢地转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中,尤其是美术学习中,学生的集中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常常会出现画了一半就想要停下来出去玩一会儿,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出去玩一会儿后就不再回到自己的课桌前,不再继续完成作品,还有一种是出去玩了一会儿之后还是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继续绘画。对于这两种情况,教师要学会分别对待,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要学会该严格的时候就严格,要严格要求学生回到座位上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对于学生也不可太过苛刻,只要孩子们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老师只要做到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快乐就可以了。
二、激发小学低年段学生对于美术课兴趣的方法
2.1利用美术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
2.1.1 让学生成为好奇的小猫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美术学习就是一句真理。好奇心是激发美术学习情趣的源动力,所以想要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和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就必须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好奇心的培养。比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中有一课是《像什么呢》,从这个课题我们就能够发现这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课程。这节课是一个手工课程,通过让学生随意撕下一个形状的小纸片,让学生能够从撕下的小纸片联想到一些自己平时观察到或者大脑中记忆的东西。在上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手撕一张纸,然后随机挑选几张小纸片放在黑板上,这是学生首先好奇这是谁的小纸片,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被拉拢到了黑板和老师身上。然后通过刺激学生头脑风暴式的回答,让学生从一张小纸片联想出去多东西,这时孩子们的思维就逐渐展开。也在竞相回答中体会着成就感和快乐。然后教师还可加上一个步骤——把小纸片翻转过来,这时再让孩子们来联想一下像什么,这样就可以暗示学生原来纸片还可以变换角度地去思考。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不断调动学生好奇心的过程,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好奇心的膨胀,碰撞出艺术创造的火花。
2.1.2 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魅力
教师上课当然缺少不了教学语言,但是我认为,这里的教学语言并不是单纯地指口头语言表达,这里还有肢体语言的表达。我们从之前的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中可以知道,低年级学生对于课堂的集中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如何在半小时之内高效利用口头、肢体语言传授新知识,又如何在半小时之外通过口头、肢体语言更多地吸引学生,这都成为每一个小学教师需要考虑的。
首先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快乐学习。老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上。比如教师在课程的导入上可以加入许多趣味性的语言,例如在一年级中有《雪花》一课,教师在导入课程时,就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说花不是花,遇热它就化”这样的简单的谜语让学生能够快速思考,从而很快让学生调整下课的状态,开始上课的状态。同时猜谜语又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其次抑扬顿挫的声调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心理学中,常常会谈到差异率,就是说所要学习的新东西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被学生感知和接受。这一点我们常常可以在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发现,语文老师在强调某一重要字词时总是会突然提高音量,又或者是突然语速变慢等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此处的重要性。我想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可以应用到。比如很多时候美术课涉及到技能的教授,在讲授步骤的时候就可以有高有低地介绍,比如在做盘子一课中,在画好同心圆之后需要将周围分成8份,此时我们就可以提高音量8份,告诉学生不要分成了9份又或者是7份。
最后舞蹈式的肢体语言也让学生倍感兴奋。通过对于学生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了活动率,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活动的物体或者是人更有兴趣。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一些舞蹈式的动作带入课堂。比如在《春天的色彩》一课中,在说到春天的静物时,比如小燕子飞回来了,教师就可以摆动双臂做一个飞翔的动作,再比如杨柳弯弯,教师就可以摆动手臂做一个杨柳随风飘动的姿势……我们可以发现当教师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学生会在下面模仿着老师动作,这也就说明学生已经被吸引,跟随着教师的思路了。
2.1.3 在故事中示范
美术课很多课程还是以教授学生某种技能为主的。空洞枯燥的示范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可是故事是低年级学生一直接触并且喜欢的形式,借助这一模式让学生在故事中掌握方法。比如《圆圆的世界》一课,想要告诉学生如何在圆形上添加几笔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物体,我们就可以编造一个有关“圆圆”超人为了拯救地球不断变身的故事,告诉学生原来一个圆形可以随意添加变成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再比如《像什么呢》一课本身就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就可以通过小兔子的梦想这个小故事让学生帮助小兔子来想象小纸片能变成什么。
2.1.4 让各种电教设备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这里指的电教设备主要是指PPT的制作,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还是形象思维,PPT动画的绚丽和丰富的图片、以及动听的音乐等等与教师的课堂内容相互配合总是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2.2 利用课余时间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
这里主要是指课后拓展的小作业,或者一些激发美术兴趣的小尝试、小视频。比如“艺术创想”等类似的小视频,时间短,操作容易可以由教师挑选一些与课程比较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回家后观赏,和父母一起完成。再比如“画画小日记”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自己通过颜色、简笔画等形式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艺术与生活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小结
总之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快乐学习美术,在快乐中提高审美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