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课堂也需要
南师大附小 陶金珍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一年级因为会读题有超越一般的解题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出现的错误,绝大多数是因为不能读懂题意,如果老师帮他读题,他就能很顺利地解答题目,笔者身为一线的小学教师,曾经在辅导一年级的孩子完成作业时,看孩子困难,就让学生自己先读题,而那时,孩子的识字量有限,等他一字一字地读完一句话,前面的到底说的是什么全然已经弄不清了,整个句子支离破碎,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是在不行,我就帮孩子读题,我一读完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何解答题目立即就明白了,对于更多的小学生来说,真正难的是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不是题目本身,更多时候,读懂题目,也就能解答题目。从低年级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提升孩子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卡通、漫画、童话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由此可见,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提高阅读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表述单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内容和孩子们熟悉的动画人物联系起来,孩子会兴趣倍增。而创设问题情景时,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看书学习,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本中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内容,对学生既要“扶”还要“放”使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进行自学。如“角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思考:1、角是什么样的?2、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3、你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吗?4、角的大小怎么比较?5、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根据这几个问题,学生读书、思考。等到全班同学看完书本后,先让同学小组讨论,再请学生到讲台上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自己想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再读书,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 这样也能使学生感觉到,认识文字还远远不够,理解意思才更重要!
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学生读起来就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设疑就应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我们实验班的孩子在讲台上讲解题目后,都会习惯性的问一声:“谁还有补充?”还是以“角的认识一课为例,在判断一个扇形上是否有角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就大胆地说,没有角,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时,还真的有一部分孩子转而同意他的说法,再让其他孩子和他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两种观点产生认知冲突,最后找到正确的观点,辩论后再阅读,孩子们对书本表达的含义领会更深刻了。通过以“疑” 导读,学生不仅明确了数学上的概念,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能力如此重要,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作为数学学科的老师一样要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配合语文老师给孩子阅读的时间,也要从数学角度给孩子方法的指导,会阅读的孩子就拥有了腾飞的翅膀!
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