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04
post:490504

赵会平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9-02 10:42
  • 作者:赵会平
  • 点击量:

教师的姿态:做一盏阅读的灯塔,照耀孩子

---与其叫孩子阅读,不如教他向往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良好心理品质,此外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也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阅读如此重要,现实中阅读情况却令老师和孩子“几家欢喜几家愁”:

案例一:前一阶段,三年级语文进行了阅读理解单项测试,其中最后一篇文章《为“我不能”举行葬礼》失分率最高。我找了阅读得分最糟糕的孩子浩浩,询问他们这篇文章读懂了吗?

---“没有,我完全没读懂这篇文章在讲什么。”

---“我很奇怪,怎么可能为‘我不能’举行葬礼呢?”

---“为什么称‘我不能’是先生?为什么它的兄弟姐妹是‘我可以’‘我愿意’‘我立刻就去做’?

---“这篇文章的好多词语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消极’‘满腹狐疑’‘象征意义’……理解这些词语太难了!”

难怪,平时学过的课文浩浩读起来都是磕磕巴巴,更别提课外阅读理解。我请家长每天晚上监督他多阅读,他妈妈跟我抱怨道:“老师,我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是他就是不喜欢阅读,打他都不愿意阅读,愁死我了!”

班上的小叶,语文阅读理解糟糕,稍微有一点难度的文章她一概读不懂,数学学科的阅读同样让老师头疼。数学老师跟我交流中谈到:“每道应用题她都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读,但是读完之后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我单独给她掰开揉碎了地讲,她还是一脸茫然,这可怎么办呢!”

《朗读手册》提到学生表现出严重沟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几乎不曾花时间阅读书籍或听有意义且较复杂的完整句子。”小叶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除了语文书上的文章,几乎不愿意阅读任何文章,造成现在严重的阅读障碍。

像浩浩、小叶这样的孩子一直很难与阅读建立联系,如果不进行有效介入,这种与阅读疏离的状况将伴随其一生。

案例二:我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总想让班上的孩子阅读古典诗文,这样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每天中午的时间会选一些古诗文或者现代经典诗文给孩子们听,谈我的感受。也会请他们朗读几遍,自由谈谈读诗的直观感受。我曾经给他们读过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和孩子们讲我特别喜欢这首诗,“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相逢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

无独有偶,三上《雪儿》一课有一个拓展作业:“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小涵交上来的作业:

我抚摸着雪儿雪白的羽毛,心里默默地说:“雪儿,你去吧,未来你记得我也好,忘掉我也好,我们相互依靠的这一段美好时光会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永远祝福你!

哎,有些似曾相识的元素。一问小涵,她笑着说:“老师,我是想到你给我们读的《偶然》有感而发呀!”嗯,我确信小涵读懂这首诗了,而且是受我读诗的影响,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也经常给孩子们读一些古诗词,期望他们能爱上离他们久远的古典诗词。我告诉他们:有些花草树木古人非常喜欢,认为它们很有气节,建议他们多阅读一些吟咏“梅”“兰”“竹”“菊”……的诗词。有的孩子依然不喜欢古诗词,但也有的孩子果真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古诗词,并做了一些抄录:

小练笔中,他们已经会学以致用了:

我相信这些孩子开始爱上古典诗词了。

案例三:我的女儿游游21个月,当同龄的孩子甚至比她大一些的孩子语言习得能力还在蹦单词水平的时候,她已经能很流利地说完整的一句话,带“也”“把”“被”“又”……等句子也能准确运用,晚上看不到月亮的时候能自己说出“月亮被乌云挡住了”……这常常使得其他家长羡慕不已,我也非常骄傲。这得益于我很早就开始进行亲子阅读,从游游六个月时开始每天晚上给她读书半小时,从不间断。

其实在婴儿4个月之前,父母读什么书给孩子听没有很大差别,重点在于朗读这件事本身。当朗读时,孩子会渐渐熟悉你读书的声音,进而产生安全感。我这么早给游游读书绝不是要她成为特别优秀的儿童,而是期望在她能够独立阅读之前,试着在她与书籍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同时意识到阅读应该是每天都进行的事情。我想我做到了。

反思:

法国谚语说,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而我们教师要在孩子面前重复说多少次“你要多阅读,才会更聪明”,孩子才会爱上阅读?笔者认为教师与其苦口婆心地叫孩子阅读,不妨做一盏“阅读的灯塔”:不能改变孩子,那就照耀他们,让孩子们向往阅读。           

一、教师做一盏“阅读的灯塔”:我们叫孩子多阅读,不如教孩子向往阅读。

教师经常跟孩子说:“你要多多阅读,你才会更聪明,成绩才会提高。”“你所有的问题都在于你的阅读量太少。”可是我们自己是否热衷于看书?学生是否曾看到过我们手中拿着教科书以外的其他书籍?我们是否曾与孩子或学生分享过自己熬夜到凌晨所看的书?我们给学生推荐的书籍我们自己阅读过吗?(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包括我刚工作的时候会从网上找一个“名师推荐书单”给孩子,其实自己很少或者根本不读这些书)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阅读,又如何能影响孩子去喜爱阅读呢?

我们班级成立了一个读书QQ群“读书好,好读书”,群里面交流的书籍一定是我先读,觉得值得推荐再让孩子们阅读的。请家长每天晚上把手机交给孩子半个小时的时间,以便让孩子来和老师同学交流。一般我提出话题,孩子们交流,我相机提出表扬和建议。这种形式很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想在群里发言,哪怕只是给大家读一段精彩段落呢!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老师也在阅读,孩子们更有归属感、安全感,觉得和老师做同样的事情很幸福!

二:教师每天坚持给孩子朗读,让“灯塔”的光芒照耀持久、深远。

相同的学校、相同的年级、相同的语文书,有的孩子非常喜欢阅读,而有的孩子视阅读为畏途?《朗读手册》的作者认为“差异就在于站在教室前面的那个人――老师。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

给孩子的朗读意义非凡,正如我的女儿游游一样,朗读丰富了孩子的听觉经验,因而提供了阅读、说话的基础。如果晚上看不到月亮,她会说“月亮被乌云挡住了”。等她的词汇量再丰富一些,她会说“月亮被楼房挡住了。”这得益于她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月亮,晚上好》。朗读的字词、句子传到耳朵之后,像信息一般储存在大脑里,储存的信息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字词、句子就可以从嘴里蹦出来。

同样的,当我们给孩子朗读的时候,教师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像小浩,他从没见过“象征意义”这个词,也没听过,当然不会理解这个词的意义。而我给孩子们读过徐志摩《偶然》,小涵就记住了其中的句式“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后来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教师作为“阅读的灯塔”,光芒辐射效应是不是很重要呢?

三、让“阅读”和“快乐”联系起来,就像看到灯塔,就看到光明、快乐。

很多时候,“不愉快”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可能是枯燥的:默词、背诵、做卷子……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那他的自然反应就会是回避阅读。特别是那些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不能强迫他们跟大多数孩子读同一本书。这个时候先找出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兴趣――音乐、体育、昆虫……然后用你能找到的每一本书来满足他们的兴趣。

他们在广泛阅读感兴趣的题材方面的书籍时,不断碰到已经熟知的资料和词语,也会碰到他们没学习过的词语,因而学会了做标注、推测及归纳。他们读得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技巧与乐趣也越多。这是我根据浩浩的兴趣推荐给他的书,他都开始认真做批注了呢,这应该是一个快乐阅读的开始吧!

 

参考文献

[1]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2]朱小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性探究[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2011:9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