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备课现在进行时
陈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对我们的学生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处处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在实践中,我领悟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基础,保障应该就是有效备课。今天,记录下的市是我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备课时,我们在“读”。
所谓读,即是读教材,钻研教材。
1、读教材
正确、流利、有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这是研读教材、使备课有效、高效的重要环节。因为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内蕴比较丰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自然无法领略其丰美、深邃的情感意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那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开口备课”了,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
2、钻研教材
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就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1) 钻研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题”的本义是“额头”,而“目”指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作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则道出了题目对于课文的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研读课题,往往可以从中窥得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把课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如国标版第六册第10课《大作家和小老师》一文,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开头:“同学们,在习作二里我们学习了为他人画像。今天老师也想用语言来为两个人画像,请你们根据我的描述猜测一下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虽然他们对人物的细节猜测各不相同,但他们基本上应该有着统一的观点,那就是:一位是很有知识、很有地位的老人,而另一个是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由此,我会问:“这样两个人,你们觉得谁更有资格当老师?”“那位老人。”“可今天,当老师的却偏偏是这个小姑娘。”我相机板书课题:大作家的小老师。接着请学生齐读课题,继续问:“老师能否将课题直接改为《作家的老师》?学生应该会提出不同看法。
那么文题中的“大”、“小”为何如此重要?在本文中“大”和“小”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认真研读文本,深读之后,讨论交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出这里的“大、小”不仅仅是指年龄、地位上的区别,还包含着从“小事”中见“大品格”的含义。就这样,学生不仅深入体会了本课所要表达的深刻道理,也同时体会到了一种写作方法“以小见大”。
(2)抓住“文眼”,一词会文
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显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便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例如《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我带领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妙入手,当学生正沉浸在如果自家门前也有这样一丛红艳艳的月季花的情境中享受幸福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若有一天,你发现有人没得到你的同意偷摘这些花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我想学生都会表达他们很生气,想要质问“偷花人”。此时,如果我让学生快速读文,看看本文作者最终的反应是否和他们一样!很快,他们会发现不是的。作者不但没有责怪这个小女孩,还夸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时,学生已把这篇文章的“文眼”——懂事给挖掘了出来。接着,若再围绕“文眼”抛出了本文的“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怪小女孩偷摘她家的花,反而还夸奖她懂事?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在书中寻找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这样他们应该真正了解了“花瓣飘香”的深层含义,自然也能感受到那种从心底飘出的花香。
(3)琢磨“插图”,品尝头尾
叙事文章的情节发展一般都具有曲折性,开头与结尾往往会出现反差,而我发现,课文的插图会落在课文的重点处,因此我一直思考,对于这样的课文,如能从插图入手,图文对照,再引导学生深思“头”、“尾”的反差,将会很容易进入文章的主体。
如《菩萨兵》一课,朱德那几句话中的深义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若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情节分析、字词理解上,那么这堂课将会上得很琐碎且费时严重,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并不高效。细细读课文,继续钻研下去我发现本文虽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但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则是在于藏胞的情感变化。而要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从神态、动作上入手。此时,我注意到了课文中的那幅插图,图上藏胞们围着朱德喜笑颜开,有种掩盖不住的感激与幸福感。于是,我在备课时就打算用这幅图作为突破口。
在学生在对反动军队与红军部队有了深入了解,并知道文中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带领的红军部队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然后再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找到8、9两个自然段时,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同时提出: “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主体而作好了铺垫。
后面,我紧扣第1自然段中,“急坏”两字,引导学生去寻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难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找到主体部分2-7自然段,并能找出朱德一共想了两次办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译去说服藏胞(没有见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亲自带领部队用行动来感化藏胞(终于见效)。课文的主线此时已经非常清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此时,再引导他们从具体的对话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并非难事。
(4)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有效的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它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拿《荷花》这篇课文来说吧,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非常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的形态各异的静态美。对于第三自然段“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却一笔带过,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我准备在此处这样引导: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弯着腰,在——;有的笔直地站着,在——;有的肩挨着肩,在——;有的——,——。在这样的想象说话训练中,不仅加深了对荷花的美的体验与感受,更重要的是丰富孩子的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相信,一篇课文在这样细致地钻研、诵读之后,就肯定能如朱熹所言:“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备课时,我们在“听”,我们在“说”。
“听”,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说”,我们在集思广益,进行智慧碰撞,激起“头脑风暴”。
集体备课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每周固定的时间,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备课研讨的过程中,同事们能够坐下来,促膝而谈,共同研究本单元教材设计的特点,一些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课题经过讨论往往会得到理性的升华,获得的理论又将被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科研一起向前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合作,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增加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用集体的智慧有效备课,有效教学。就是这样的平台,提升了大家备课的效率,备课的质量,同时也组建了一个良好的团队,一个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
备课时,我们在“写”。
所谓“写”,就是记录、书写。
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通过对文章的初读、再读、精读,写下文中关键字词句段的理解、运用、拓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我们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有文字性的教案,杜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以旧代新。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意。这从何而来,从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以至于更多次的备课中体现出来。教学目标要写,教学过程要写,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写,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写;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教师都要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细微的东西。
有人把写教案看作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其实不然。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老师在南大攻读硕士学位,有一天,她试着向她的一位任课老师拷贝一下上课的讲义,这位导师惶恐地说道,“我不是不给你们,只是我的教案一直都在修改,虽然我教这门课很久了,但是,每次走进课堂前一刻,我还在修改我的教案。因为,我原先准备的东西也应该随着课程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我的教学对象不同而调整…….”相信这就是我们共同追求地浅显而又难以做到的意境吧。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我们就能更漂亮地备好下一堂课。如此良性循环,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出色。
“成功缘于一种态度”。今天,我用“读、听、说、写”概括了我在备课时所做的一切,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浅认识,但我相信,优化备课现在进行,教学高效即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