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引导”在生本学习中的作用
杨滢萍
【内容提要】: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生本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引入课堂。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也跳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价值引领,课堂教学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点拨、提示、释疑、解惑。笔者试从探究学习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阐述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
【关键词】:教师引导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一、“引导”的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一词的解释是:带领;带着人向着某个目标行动。很显然,对于教学而言,引导取后一种解释比较合适。从广义上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一种引导活动。引导一词不仅表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要做的工作,即教师带着学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学习活动,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引导的教学要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不包办代替,不束缚甚至干扰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它决定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而设计,同时应该竭力避免那些让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是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无端发散的现象出现。教师通过引导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目的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学生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促成目前学生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进行思维。因此,从本义上看,引导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双向互动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包括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等,它直接指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引入课堂。是否摈弃传统,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也跳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价值引领,使探究学习费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依然非常重要,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点拨、提示、释疑、解惑。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生成课题,激发研究兴趣,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进行启发性的描述,使学生得到仿效和借鉴,或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或是列举一些矛盾的现象,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等等。引导使学生自学有内驱力、有内容、有方法,使议论有序、有激情、有见地、有深度、最终使课堂学习达到课程学习目标。[1]
二、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引导?
1、引导源于教师的教学策略。
现如今,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模式更多的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思想得到了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开放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有意义的、有质量的、有效率的自学,引导学生在学会中达到会学的,在会学中既习得知识和技能,又掌握过程和方法,更发展情感,这是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2]
2、引导源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有三:一是课堂学习的设计者;二是课堂的调控者;三是学习活动中的鼓励者。同一节课,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自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机智决定了教师的引导能力。
3、引导源于教师的教学智慧。
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一次意外中磕破了脑袋,而且很严重的缝了好几针,头上受伤,带上了小白网,对接下来的公开课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带着帽子上课的他,第一句话就设置了悬念:小朋友们,此时此刻,看到讲台前的我,你最好奇的是什么?猜猜我为什么带帽子呢?听了学生五花八门的猜测后,他引导孩子把帽子的作用落在了功能上,正好与这节课的重点——算式中的中括号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华老师用他的幽默给我们证明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智慧!
三、“教师引导”在生本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生本学习主要以“学生自学——课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为主线,下面,笔者就从学习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阐述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
(一) 个体自学环节:
确定目标时——导“行”。
在课前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对先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会在“前置性小研究”上标出要学的内容,并要学生写下自己的发现或方法,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积极的主动参与。
比如:“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的前置性研究内容是:
1、阅读,自学P112页,完成下面的计算。
我是这样想的: 。 2、解题: ①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这根铁丝的 ,第二次用去这根铁丝的 ,两次共用几分之几? ②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了 米,第二次用去了 米,两次共用几分之几米? 比较两道题,我发现: 。
我的提醒: 。 |
(二)小组合作环节:
1、新知建构时——导“思”。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因果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
教学中,关注学生思考了些什么,怎样思考的,思考了多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如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做到调控。
下面选取《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课前的小研究教师出了这样的表格:
例子 |
我的比较方法 |
我的提醒 |
我设计的题目 |
|
|
|
|
在小组交流后,教师请了一个小组上台发言。
生1:我的例子是 我的方法是三种,第一种:同分母分数,因为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所以 > 。第二种:因为 > , < ,所以 > 。第三种方法: 接近1, 不接近1,所以 > 。
生2:我还有补充,我可以画图 ,从图上看出 > 。
师:这里两个分数各代表图上的哪个点?
生3:我补充, 距1还差 , 距1还差 ,所以 > 。
生4:我举得例子是 我的方法是两种,第一种:同分子分数,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第二种也是画图。……
师:分母大,代表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的份数……?分母小,代表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的份数……?
生5:我的例子是 因为 所以
生6:我补充,这两个分母成倍数关系,可以把它们化成 来比较。
师:这两人的方法是一样的,能取个名字吗?两种,哪个更容易做点?
……
此例里,学习小组汇报发言,教师的引导只有短短的3次,第1次是在画图上,引导学生把分数和图对应,数形结合理解两个分数的意义,第2次还是在理解分数的意义上,同分子分数中,分母代表平均分的份数,平均分的份数多,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小,平均分的份数少,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大。第三次是引导学生比较都是通分的方法,谁的方法更加容易,从方法的多样化中选择优化。
这3次的引导将表层的探究活动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使得数学活动更加富有思维含量。
2、难点突破时——导“法”。
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要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理解。要懂得自主学习是生本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探究或者讨论的问题,一般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进行,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上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要有自主性,自己有主动合作的意识,主动与其他的同学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
下面是笔者教学《9+几》的一个片段:
在课前,我知道孩子们对“凑十法”都有所了解,知道用凑十法计算。做了小研究:计算9+7=?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最后,引导孩子们观察:今天学习的9加几,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加数都有9,都是9加几,或者几加9.。
生2:我发现和9相加的另一个数都要分成1和几。
师:分成2和几不行吗?
生3:不行!因为是9+几,9和1可以凑成十。
师:是的,看到9我们就想到要找1,9和1是一对好朋友!如果是8,他应该找几呢?
……
生4:我发现,9+几有个技巧,就是(走上讲台手指着板书)另一个加数是几,得数就比他少一!
多好的发现啊,确实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清楚,我追问道:得数哪里比它少1?
生4:得数的个位比另一个加数少1。
师:这是个多么巧妙的方法啊,小朋友,你发现这个方法了吗?
9加几是20以内加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难点是“凑十”:在什么情况下要凑十,怎样拆才能凑十,以及为什么要凑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跟9相加的数,要找出1来跟它凑成十,剩下的数就是和的个位数,也从另一个角度,发掘了9加几的妙法。
3、思维提升处——导“深”。
继续刚才的9加几,之后学习了8、7加几,学生有了之前的凑十思路以后,难点突破很顺利,在交流8+7=?的算法上,教师进行了以下的引导:
生1:我是这样算的,8+7=8+8-1=15.。
生2:我把7分成了2和5,8加2等于10,10+5=15.。
生3: 8+7=8+2+5=15
师:2和5怎么来的?
生4:我把8分成了5和3,3加7等于10,10加5等于15.。
师:5和3又是怎么来的?
有了凑十法这个强有力的帮手后,孩子们想到了更多的凑十,教师引导:2和5怎么来的?实际是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要算8加几,一定找到2和它凑十,既然可以把和8相加的另一个加数拆分,当然也能把8拆分,所以孩子们自然想到把8拆分,拆成几和几呢?那就要看另一个加数了,这个加数决定着拆分的数字。学生在拆分凑十的过程中,渐渐明晰了看加数,拆另一个加数的思路,而且尽量拆小数,凑大数。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处。
再如:学习《30以内加法》时,计算“11+13=?”孩子们有了前期的铺垫,很自然的想到把11拆分和把13拆分的方法,进而丰富了凑十法的内涵。
(三)全班交流环节:
知识拓展处——导“练”。
全班交流的目的是通过总结,将本节课的重点再落实,难点再强化,方法再小结。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就显得很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智能和作业能力的差异,分层次、有差异的设计练习,笔者在布置作业时通常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做题,人人都必须做,一类是选做题,由学生自由选做,不做也可以,做了可以得到表扬!
对于教材上的一些习题,如果就题做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书本的怪圈中,泯灭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发掘习题的发展价值,一题多用,一题巧用,提高习题的思维含量,使所学知识点巩固得恰到好处!
二下“倍的认识”中“想想做做”第2题:用小棒先摆一摆、分一分,再填空。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6根。6里面有()个3,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如果第二行摆15根,15里面有()个3,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学生们在按照要求操作后,教师又设计了以下的操作:
①教师摆4根,要求学生摆小棒的根数和教师摆的有倍数关系,想想可以摆几根?
②教师摆6根,让学生试着摆出有倍数关系的小棒。
③同桌互相摆,说说:我摆()根,他摆()根,()是()的几倍。
④教师出示4根和7根小棒,让学生思考:这样摆行吗?怎么变能使它们之间有倍数关系?
⑤把12根小棒分成两行摆,使它们之间有倍数关系。[3]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操作,是引导学生从找倍数——做倍数——创造倍数一步步逼近,最后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红铅笔有5支,蓝铅笔有20支,蓝铅笔的支数是红铅笔的( )倍。从形象的动手操作——借助形象事物在脑海中想一想——直接通过数进行计算,一步步从搀到扶最后到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倍”的认识,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平时的口算练习中,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整套的口算卡片(加法45道,减法45道,共90道,一张纸正反用),课前用它来练口算,课中用它来找规律,课后用它来作比赛,给卡片分分类、排排队、比大小、找朋友等,从不同的角度把90道题用足、用活、用透。
四、反思。
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在研究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的引导要在关键处,不是事无巨细,都是教师进行引导,有时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最实用的,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引导≠提问题,有时候一个很显著的肢体动作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效果,于无声处听惊雷,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辉的课堂,预设的实践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课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抓住教学中的争议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探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