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的运用比习得更重要
——浅谈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苏教版第四册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课文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4、读读句子。
(1)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2)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如果就题目要求,学生只要读一遍就好。那出题人是不是就是希望孩子这样呢?
老师们都认为,出此题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读,而是要通过读,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感,通过感知连动词体会人物的心情。也许各位老师课堂处理的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我凭借着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以下教学流程:
1、第一课时,随课文教学了第一句。我首先让学生找到句中的动词,即“飞过”、“穿过”、“越过”、“赶到”,然后出示另一个修改后的句子,即“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来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生对比读后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他 们的正确理解,这些连动词不仅用法准确,还生动地展现了蝴蝶们的心情。
2、第二课时,学习完全文后,我又出示了第一句,引出了课后练习题4的教学。
(1)师:课文我们就暂时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回味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读。
(屏幕出示: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咱们再来瞧瞧这四个所填的动词,它们用的怎么样呀?
生结合第一课时所学,回答。(这些动词连着进行,不仅使用的很准确,还生动体现出它们急切的心情。)
指导读好。
(2)体会木兰的那一句。
自己读读,找找句中的动词。(披、跨、渡、过、来到)
这些动词给你什么感觉?(用得准确:通过换词法感受,如披换成穿、跨换成骑,同时学生也能感到花木兰做这些动作速度很快。)
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总结:这两句都通过几个动词准确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心情或个性。你学会了这种写法了吗?
到这里,学生已经掌握了所需掌握的,也能读好句子了,可以说学生习得了语言,了解到可以通过句子中几个连续的动词准确生动地体现人物的心情或个性。
如果是以前,也许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可如果按照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主张,显然教学还没有结束。
《标准(2011年版)》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这次修订做了如下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这段文字中就出现了几处“运用”,显然《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并将此列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而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显然之前关于练习4中两句话的教学就是根据此进行的);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到依据。之后,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运用上。
正因为课程标准的修订,我结合新的要求延续了教学,在之前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以下设计:
3、你学会了这种写法了吗?自己先试试。
屏幕出示:下课了,我把书( )书包,( )教室,( )操场。接下来,可是我最爱的体育课呀!
在学生自由填完后,指名一生回答,不做评价,只是问问想表达“我”的什么心情。接着请不同答案的同学起来补充,就不同的答案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并说明原因。
学生的回答仅仅围绕人物的心情,所选动词也越来越准确和生动,显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灵活运用了。
4、家庭作业:用几个连续的动词准确、生动的写一句话,体现人物的心情或者个性。
接下来就是学生回家完成后的运用情况:
1、下课了,我整理好书本放进书包里,聊了会天,拎起美术包,一步一晃地走上楼。接下来,可是我最不喜欢的美术课呀!
2、作业做好了,我笔一扔,跳下凳子,冲到电视机前,按下开关,终于可以看动画片了。
不做不知道,原来学生可以将所学运用的这么好。相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以后的写作时,只要想到,就一定能够更准确地运用好。但如果没有这样呢?显然运用过了,在实践中感受过的,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记得,并在未来得到实践。
所以,我觉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比习得更重要,运用才是我们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