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美丽的星星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6》教学为例
案例背景: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对于识字教学的目标究竟为何,我一直都没有深入思考过。直到本学期在校本教研时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的《识字6》中的“繁星”一词后,我才有了一定的理解。
案例描述:
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还记得夏天夜晚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呢?
生:夏天的星星很亮、很多。
师:是呀,伸出手跟着老师来数一数,数得过来吗?(指图片)
生:数不过来。
师:星星很多。这就叫——繁星,谁能读出星星的多来?
生(大声):繁星。
师:还不够多,再读读。
生(更加大声):繁星。
师:你可以怎么记住“星”这个字呢?
生:星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个日,下面是生,合起来就是星,星星的星。
师:对。(出示“星”的古代文字)瞧,上面的日不是太阳,而是星星,太阳只有一个而星星却有许多许多,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伸出小手,跟着程老师来写一写,再读读。
生齐(大声):繁星。
课后评课时,听课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师1:孩子用大声读来表现星星的多,这说明孩子缺乏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孩子根本不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也许都没有看过满天的星星,更谈不上体会星星的美了。“繁星”一词的教学不仅需关注学生的是不是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需关注学生看到这样一个词语所感受到的画面和情感。
师2:其实,星星的多不仅仅是停留在数量多上。每当夏天,地球转到银河系的中间,银河系最宽、最密、最亮的中心部分正好出现在夏天的夜空中,除了数量多,种类、颜色、大小、形状也各有不同,这时的天空该有多么美啊!
师3:夜晚、繁星、亮晶晶这行词语构成了一幅夏日夜晚美丽的画面,朗读时要注重画面的整体性。而不同孩子对画面的整体感悟是不同的,美美地读一定是建立在孩子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要鼓励孩子读出自己的感悟。
……
案例分析: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12个词语经过艺术的串联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苏教版第二册的《识字6》就是一课具有特色的词串识字课文,课文的词语和插图构成了一个很美丽的夏天夜晚的情境,交待了夏天特有的物品及祖孙三人说星星的故事。词语的情境十分美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识字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引入情境教学词语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理解词语的意思吗?
通过 “繁星”一词的教学和听课老师的宝贵意见,我对识字教学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新一轮课改中诞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学段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的。从“三个维度”确立识字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利于体现识字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也就是既要实现拼音、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目标,还要完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自主识字的习惯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说,识字教学中应从“三维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可见,让学生将词语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真正的理解。
如“繁星”一词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声音等多媒体创设一个立体的夏日夜晚情境,这时,教师可以提问:“看着这样美丽的夜空,你会做些什么呢?”孩子们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脑海里产生美好的情感,此时再让学生读读词语,学生就会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对“繁星”这个词语也有了正确的、立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想象创造,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词语在儿童的心中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符号,应该是赋予情感和生命的,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心灵去品味去触摸词语。
仍以“繁星”一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述诱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银河系最宽、最密、最亮的中心部分,欣赏那些出现在夏日夜空中不同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星星,激发学生的美妙体验,既让学生理解“繁星”一词的意思,又让学生对“繁星”一词产生美的感受,让“繁星”一词在学生的想象世界里“活”起来,从而对“繁星”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三、建构画面,整体感知
诵读是对词串音韵美、形象美、内蕴美进行多层面整体性欣赏的过程。仅凭单个字词,是很难展开特定的想象,而苏教版的词串恰好提供了相关的一串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间隔与联系为想象提供了空间,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夜晚、繁星、亮晶晶”这一组词,分开看是相互独立的,连起来读又是相互联系的,词与词之间的留白又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以“你能用这3个词说一句话吗?说得越美越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整体建构,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自己的脑海中明晰起来,那些人物、事物、场景在头脑中渐渐“活”了起来。这种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建立在学生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在诵读中丰富和陶冶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词语教学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不仅需要教会学生词语的意思,而且要让学生产生立体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解词义的方法,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有意识地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仅仅“繁星”一词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点上就有些不同的方式。教师只要能够在词串教学中时刻牢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展开教学就一定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的语文教学这一片天空中,“繁星”一词的教学将是一颗美丽的而又明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