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人与海有感
- 发布时间:2012-09-19 11:47
-
作者:赵强群
- 点击量: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著写的。海明威是位阳刚体作家,半生的专业是做记者的,报道也是以战争为主,所以他的文体习惯于冷眼旁观,语句不长,简洁而紧凑,段落也比较短。题材也习惯于在敢作敢为,能屈能伸的好汉中去寻找。我翻阅的这本《老人与海》是由台湾高雄市中山大学有着“乡愁诗人”之称的余光中先生译著的,译者不仅专业知识丰厚,文笔优美流畅,更让我惊叹的是他的严谨,他对原著不是简单的直译,还有思考。《老人与海》中提到“莱吉尔”,中文叫做“参宿七”,是猎户座中与倍多格斯遥遥相对,夹峙于玲珑三明左右的一颗淡蓝色一等巨星。文中描写的是古巴九月的星空中有“莱吉尔”,其实“莱吉尔“此时是不见于新大陆的九月之夜空的。
《老人与海》是一篇阳刚、壮阔、紧凑的杰作。人际关系只在岸上,存于老人桑地雅哥与男孩曼偌林之间。但是海上的关系却在人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老人与大鱼的关系,先是敌对,也就是猎人与猎物,但是大鱼被捕杀后,绑在船边,老人、小船、大鱼就合为一体,来对抗来犯的鲨鱼群了。至于大海,则是亦友亦敌。对于渔夫来说,大海提供了猎场,提供了现捕现吃的飞鱼和鲔鱼,还有湾流与海风,但是湾流也潜藏着凶猛的鲨鱼群。老人虽然独力勇捕了十八英尺长的马林鱼(大鱼),却无力驱杀争食的鲨鱼。拖着只剩下鱼头和骨架的马林鱼归来。他败了,但是那十八英尺长的马林残骸,向众人见证了他俘获的战利品并非夸大,而是真正的光荣,虽败胜荣。在经历万般艰难之后,老人发出的是“人不能认输,人可以毁灭,但不能屈服”这样的声音;在经历了几乎没有休息还不停战斗的几天几夜后,在已经透不过气来,嘴里有一种怪味(口吐鲜血)后,依然不甘放弃,和男孩准备再度跨海出征。
读完这些文字,不再平静的我,想着学习过程亦是如此。学习者不正如“老人”(猎人),知识正是“大鱼”,我们的学习环境正是文中的“大海”,而“鲨鱼群”正是我们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学习者追求知识的过程,正如老人追杀大鱼的过程。既要方法合理得当,还要有足够的勇气、韧性、毅力,耐心的等待成功那一刻的到来。“大海”亦敌亦友,我们的学习环境亦是。学校、家庭是我们学习的场所;父母、老师、同学是我们学习的引领者和伙伴,会给学习者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亦会影响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和判断,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鲨鱼群”是“老人”的敌人,“老人”至始至终在和“鲨鱼”做殊死搏斗,即使剩下的只是残骸,“老人”亦不言放弃,因为残骸诉说的是“光荣”,见证的是“不屈的精神”。我们学习中有着各种困难,惰性的影响、游戏的诱惑、感情的干扰等都阻碍着我们对知识的获得,学习者应该向“老人”一样,有着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勇气和精神,有这份精神,获得成功固然幸福,即使未能如愿,但“付出的汗水”不正如“马林的残骸”一样,见证的是付出后的虽败犹荣的荣光。
放眼人生,亦如此!拼搏追求的不只在于累累硕果,更在于过程的多彩多姿。泪水汗水才是奠定成功的基础。有了“海”“鱼”“鲨鱼”才有了“老人”的光荣,有了拼搏才有了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