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尚琴
“为生长而教”是爱的课堂第一要义。所谓“生长”必定是儿童自己的生长,是成人无法代替的生长。而我们教育者在学生自我生长的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古往今来,教师的角色很多:从古老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助产士到新时期的蜡烛、春蚕……不一而足,但我以为,从学生自我生长这一角度来看,“守望者”是教师最恰当、最应当的角色。
“守望者”在文学中往往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发生变迁的时候,在人们转移目光、甚或迁离、逃避、逐新之时,坚守在原地,时刻关注着,体验着,思考着——这就是守望者。而学生自我生长的守望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勾勒出这样一个守望者的形象:他有着“守”的姿态,“望”的神态,“退”的步态。
一、“守”的姿态:寻找生长的土壤
守望者,如忠实的农民一样,努力寻找学生自我生长的最佳土壤,他们不仅知道要教学生最有智慧的知识,更知道如何让这种有智慧的知识植根于恰当的土壤之中。守望者以一种“守”的姿态,发现适宜的土壤,适时地守护,适当地引导学生品味、咀嚼、对比,从中自己发现智慧的力量。
【案例1】
师:第2自然段向我们介绍的壁虎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2人小组上台介绍壁虎的样子,老师板书 脚 腹部 头 眼睛 尾巴 背部 。
师:我们平时介绍小动物老师是怎么要求的?
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头到尾或者从尾到头。
师:课文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课文写得有点乱,先介绍了脚,再介绍其他的,而且没有介绍嘴巴。
师:如果由你介绍,你会怎样介绍?
生:我会依次介绍头、眼睛、脚、尾巴和背部。
师:你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看着图把壁虎介绍一下吗?
学生同桌间相互介绍并反馈。大致:壁虎的头尖尖的,眼睛小小的,尾巴又细又长,背部有很多细小的鳞片,颜色有深有浅,形成天然的花纹。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顺序介绍呢?你的看法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
生1:课文没有介绍嘴巴是因为嘴巴确实看不见。
师:这就是观察遵从于真实,如果小作者能看到嘴巴,那就不真实了。因为壁虎的嘴巴是贴着墙而作者是仰着头看的。
生:可能作者最先看到的是壁虎的脚,所以就按照先看到的写了。
生:小作者看壁虎,最感兴趣的是壁虎为什么不从墙上掉下来?这是壁虎最奇特的地方,就先写了
生:其实他接着再写头、眼、尾和背,还是有顺序的。这是作者的智慧之举呢!
师:你们很会思考,这就是作者观察遵从心理的现实,读来更生动和真实。
——《壁虎》 教学实录
由于刚学习了介绍动物的习作,孩子们在学习例文中,老师再三强调的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动物的外形特点,这是描写入格的训练。而学习课文的时候,遇到了不同于教师平常教学范文的更巧妙的方法,老师做了个有心人,顺势点拨,让孩子发现语言的不同寻常,发现不同寻常之中的语言智慧,明白出格的描写方法更真实,更生动。
作为学生自我生长的守望者,以一种“守”姿态面对学生。那一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和顿悟就是“守望者”在毫不迟疑地守着这块土壤,让学生的“自我生长”在生根、发芽……,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巧妙之处,自然也就发现了智慧的力量,这也是学生自我生长的力量。
二、“望”的神态:播洒生长的雨露
守望者,如智慧的园丁一样,会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场合,将学生自我生长最需要的雨露播洒下来。守望者,以一种“望”的神态,由教学望向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远方,这里,孕育的不仅仅是知识、智慧,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案例2】
师:外祖母的去世让小作者对时间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人过完了所有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就像外祖母。
师:举起你的双手,一个指头代表十年,十个指头可以代表一百年。假设时光老人给我们都是一百年的时间,你走过了十年,请你收起一根手指,还剩几根?假如你二十岁,请再收起一根手指……当我们的时间用完后,我们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而我们的时间不能变长,却会因为一些意外或疾病而缩短,就像作者的外祖母,可能只活到了七十岁就用完了自己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人的时间不能变多,只会变少。
生: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生:还有像小作者的爸爸一样,也不可能回到童年。
师: 你能回到昨天吗?能回到今天早晨吗?看着钟面,你能回到刚刚过去的十秒钟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时间不可能倒回来。
师: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一去不复返。而且时间过得还飞快,就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十分钟又从我们的生命里悄悄溜走了。
师:你现在能体会到小作者的害怕、着急、悲伤了吗?
生:能。
师:这个问题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生:与时间赛跑。
师:我们也要与时间赛跑呀!否则我们的时间也会很快过完,而我们却一事无成。
作为学生自我生长的守望者,以“望”的神态面对学生时,望的那样远,那样深,望向了学生可能走向的未来,望向了学生惜时品格的熏陶。这样的“望”,如春雨之润花,让花开一春,叶绿一夏,果香秋冬;如清泉之溉稻,闻得稻花香,望得丰收年。
三、“退”的步态:给予生长的阳光
守望者,如智慧的牧者一样,将所有的学生带到知识的牧场,尽情享用丰盛肥美的甘草,汲取明媚多情的阳光。守望者,以一种“退”的步态,自己退后半步,相伴学生而行,将更多的舞台留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阳光,却又让学生自己汲取最喜欢的那一缕,获取精神的滋养。
【案例3】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孩子们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对小女孩充满了同情。老师引入课外阅读的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老师本想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安徒生的故事拿来交流,并说说最喜欢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但是转念一想,安徒生的童话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就读过,还有必要进行这样的交流吗?于是,老师对学生说:“我小时候没有这个条件,很多童话故事都没有读过,谁愿意讲给老师听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个故事都说不完”老师看着学生抛出了这个难题,“如果大家能像刘倩倩这位小朋友那样,将一个童话故事的主要意思表达在一首小诗中,应该就没有问题了。”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小诗进行当堂以读引写:与读过的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模仿小诗,表达出你对童话的感受和理解。这是学生写下的小诗:
从学生的一篇篇作品中,我被他们率真的性格所打动,更被一个个沉入其中尽情与童话中的人物畅谈的模样所震撼。看来,教师的一次放手,让学生吐露出了更多的内心活动,也从另一个角度重读了童话故事,这种理解更深刻,更深入。“乌鸦旧鞋一堆土,不怕被笑给公主……”颇为押韵的小诗,更是印证了“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说法。在小诗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熏陶,更是精神的滋养。
作为学生自我生长的守望者,这种“退”的步态跟随学生,看似消极,实则明智。学生的有效表达训练,正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通过示弱,让学生乐此不疲,这就是“退”的功效。守望者,就是以自己的“退”,驱走空中的云朵,给予学生自我生长的阳光。
教育是一种以爱为前提的事业,对人的生长的终极关怀是教育的使命。作为学生自我生长的守望者,应该始终以“守”的姿态、“望”的神态、“退”的步态为学生寻找自我生长的土壤、雨露和阳光。而隐含于这之下的,是守望者对于学生“爱”的心态。这种“爱”的心态是守望者的动力的源泉。教育是一种缓慢生长的美丽,我们就是这种美丽的守望者,在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努力使学生拥有宋代大儒程颐笔下的“鱼跃于渊,活泼泼地”生长的状态,因为这样的生长充满了生命的现时状态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