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学”理论研究的研究
新三学”课堂是“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简称,而不是将“三学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模式, “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就是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思考在课堂语境中,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的境界。
我觉得我进一步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定教”等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是耳熟能详还是深入人心,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推动:要进一步强化“为促进学习而教”的理念,不仅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关注知识增长,更要关注能力发展;不仅考虑便于教的策略,更要考虑为支持不同学生学的历程而教的策略;不仅要聚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整体研究学科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育人价值。
其实还需要引领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走向深入。这些年来,我们全面开展了课程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研究,大家都认识到课程的有效实施,重点和难点还是在课堂,绝多大数学校在课程推进中形成了校本特质课堂,如爱的课堂,追问课堂,智慧课堂,这些校本研究从课堂理念至课堂实践架构都相对成熟,且都强调关注学生主体发展,但在课程实施上还有很多更细致的操作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最最重要应当做到一下三点:
一、“理解学生”,这是“为促进学习而教”的基础,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成长规律;研究当代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学生,既要理解全体学生,更要更多的理解个体学生。要对学生群体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也要对学生个体的特征给予理解和关注,包括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科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性。既要研究教材的要求,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求”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不仅要考虑课程学习的需要,更要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其学习的愿意、基础和能力等。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理解学生,从促进元认知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对成长的意义。关注情趣学习、创新学习、高效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学习。
二、“支持学习”,“新三学”课堂研究的是“学”,但着眼点仍然是“教”,“支持学习”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但理解学生并不意味一定能支持学习,是教师通过教的改进和优化而引发学生深度的“学”,“支持学习”着力提升的是课堂上教师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学力”,“学力”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力的提升要关注全程性的课程目标,同时又需要在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中累积。要探索“提升学力”的多样化策略,建议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学科本质。让学生不仅是掌握一些有限的、具体的学科知识,更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传递学科本质的观念与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2.促进意义学习。要充分关注学生所处的时代,要认识到知识的无限性,而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是非常有限的;要思考今天的学生随处、随时可以获得知识,要想到学生未来会面对大量的、要广泛关注和了解学习的不同类型,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具备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探索新发现的能力.3.探索绿色评价。学生的学力是否提升需要摸索和建立适当的评价方式。
基于“新三学”理论研究的研究,我们应当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为核心内容的“新三学”课堂。这是结合目前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对我们研究的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