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一点心思,让《品德与生活》课更精彩
————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点认识
尹不凡 2014.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种活动型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就是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并有所创造;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积极的补充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学生走进社会奠定基础。《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它们呢?我一直从事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这里,以低年级《品生》为例,就开发、利用《品生》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发文本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课堂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翻开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插图新颖,色彩鲜艳的搭配版本,让学生爱不释手。它呈现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大。
1、激活儿童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比如二上教材中的一个单元《我来试试》、《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反映的都是孩子真实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教材中的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比如,《我不胆小》一课,怕黑暗,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孩子的真实的生活,学习的就是孩子们真实生活中的事儿。这些真实生活,教材主要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内容。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话,就事论事。要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以及理解它的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的价值目标。
2、用好教材留白
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碰撞,然后再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造。我们的《品生》教材中有不少的“留白”处,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杖和园地,让儿童参与了对话,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我班学生的《品德与生活》书上留白处,都是孩子们图文并茂的作品,看着非常有意思。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3、丰富自主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这些活动大都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教材中设计到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但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是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情感上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主动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于是,我在设计活动时,尽量生活化,不只是活动主题,小小的细节之处,也尽显浓浓的生活味,让学生融入真实的学校生活。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小学生活开始啦》这课,在讲到如何收拾书包时,我让他们看了几张我拍的他们书包的照片,有的很乱,有的却非常整齐。这样直观、明确,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生活性的教学,使儿童更好地再现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
二、利用人本资源
1、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大的资源。她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她还为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学习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冬爷爷到底在哪里?”首先,我给学生设计了三条寻找冬爷爷的线路:在我们的身上找、在我们的家里找、在大自然中找,比一比哪一小组找到的冬天最多。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从我们身上看:小朋友穿了厚厚的棉衣,戴帽子,嘴唇干裂,手脚长冻疮了。从家里看:我们晚上盖厚厚的棉被了,玻璃窗上有霜。从大自然看:草全枯黄了,下雪了,蜡梅花开了……。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是无穷的。
2、学生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例如,我班有一位叫张**的小姑娘,她各方面表现都特别好,尤其是情商高,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上到《关心老人》一课时,我知道张**一直对她的外婆特别孝敬,就请她谈谈怎么孝敬外婆的,谁知,张**却说起了外婆对她的好,说天冷的时候,外婆接她放学,怕她肚子饿,买块烧饼,又怕烧饼冷了,就把烧饼放进衣服里捂着……最后,她说,外婆对我这么好,我必须对外婆好,孝敬她。这样一来,课堂上,孩子们纷纷夸赞起自家的老人,夸赞起认识的老人。值此,我说,老人为家庭、社会,为我们小朋友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回归生活,着眼于学生身边看的见、摸的着、感受得到的事,帮助学生构建道德认知。
3、家长资源
《品德与生活》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家长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给孩子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检查督促,促使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发动与配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上二年级下册《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这两课,就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还有,《品德与生活》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一起帮着去查找和整理。如上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这课,学生们纷纷拿来了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也精心地准备了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同学们之间愉快地分享了故事中体现的浓浓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这堂课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三、挖掘环境资源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比如在校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大队部、校刊,图书馆,还有我们学校特有的“斯霞广场”等资源。如上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有顺序地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地方,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我还带学生到楼梯上去练习“上下楼梯靠右走”,通过练习,学生理解了什么叫“靠右走”;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靠右走是为了不和别的同学相撞,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2014年8月,青奥将在南京举办,而我们学校又是青奥示范学校。大街小巷,整个南京城都在宣传青奥,做了一系列宣传青奥的准备工作,这些为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里开展的一次次迎青奥活动,特别是“青奥嘉年华”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很多国家,了解了很多体育运动,也学习了各个国家的风俗礼仪,让我们的《品生》课更加生动、活泼,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另外,我们学校的“小护照,大课堂”活动,又使学生走进社会,在老师、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大学、邮电局、医院、派出所、消防大队、社区中的各种公共设施等等……进行多方面的体验。这种方式不但能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真正的社会生活,更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服务。
四、运用网络资源
电脑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能给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教学效果。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丰富的文字资料,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充足的信息可以使人思路更开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一下的《雷雨来了》一课,形成雷雨的原因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比较深奥,不容易懂,我请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自己制作便于教学的ppt,这样,使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雷雨的大致情况,了解如何躲避雷雨,注意安全。再如学习二年级上册《中秋和重阳》时,考虑到学生对于中秋和重阳的一些习俗及故事是不太了解的,而网络上中秋和重阳的资料就非常的详实丰富。我就在课前布置了作业:上网寻找中秋的习俗和故事,上课时介绍习俗、讲故事。学生找到了很多,上课时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品德与生活》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因而《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是多样的、综合的。任何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因素,都应该进入《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之中,并对它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我们多动一点心思,相信未来的《品德与生活》课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