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出来的欢乐
儿童泥塑活动,是在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中积极开展落实泥塑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和孩子们以各种各样的主题玩泥,很是愉悦,更是因可以和孩子们有一次次泥工艺术的交流而感到兴奋。
众所周知,儿童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总是习惯于用平面的造型去表现立体的物体,去表现空间的关系,大小、远近、左右都无分别。所以,在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往往看到的是有意识却略显混乱的“3D”立体效果(尤其是画人物或者写实时性作品)。这是因为儿童虽然已有初步的空间知觉概念、立体感,但要把三维的立体物体在二维的纸面上表现出来,需要一个从三维到二维平面的转化过程,即:立体再现过程。而儿童早期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到能理解并完好掌握这一技术的程度。如何发展儿童的立体感,增进儿童空间想象力?多引导儿童进行泥塑创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泥塑”在我国传统工艺品中有着一席之地,尤其惠山泥人更是蜚声海内外。泥塑作为一种流传悠久的工艺既有区别与其它艺术的理论模式,又有一整套完美的内在制作规程,它对儿童的立体感的发展有着不能估量的作用。最近我们课上的主题很多,有“中国传统小泥人”、有“万圣节玩偶”最受欢迎的还要属“青奥砳砳”造型版。孩子们的最终成果很不错。
砳砳,是我们南京2014青奥会的吉祥物。在它“出生”后,无论新闻报道、杂志报刊上的砳砳形象虽然色彩鲜艳,但动作和外部造型略显呆板。于是萌发了带孩子们利用纸粘土塑造有主题、有动作、有装饰的砳砳形象。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青奥运动项目”主题。起先我只教学生砳砳的制作方法,在学会砳砳的造型基础上,孩子课后利用网络和家长资源,开放创造性的给“砳砳们”添加上标枪、泳池、彩带等相关体育项目道具及场景。学生的这次主体性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次活动,以及很骄傲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些日子和孩子们“尽情”的“玩泥”(纸粘土),越来越肯定泥工课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类似“青奥砳砳的形象拓展”主题课上,孩子不仅动手,而且还通过自己做的“砳砳”提升了小公民意识,加深了对青奥会,对青奥项目的认识。
一、泥工的材料促进了儿童立体知觉的发展
市面上目前所常用的,能提供给孩子的泥工材料:橡皮泥、紫砂泥、纸粘土等。不论是哪种材料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结构的立体材料,无论孩子如何改变它的模样,它最后也总是以一个立体的形象出现,也许孩子最初想的是搓一个“圆,但这些泥工材料显然是以一个“球”的立体形象呈现。如:一个儿童用彩泥按实物塑造一只小猪,他很容易就能将小猪的四条腿完整地塑造出来,而让他用笔在纸上画时,往往侧面的小猪(四条腿的动物们)都只是画他能看到的两条腿。如果画出四条腿,反而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怪怪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进行泥塑,从中体验深度感和体积感。
二、游戏的形式是儿童进行泥塑活动的良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的直接用途虽只是寻求快乐,而间接的用处则更大。”这要在泥塑课的方方面面与孩子们渗透。在关于如何称呼泥塑课,这么个对孩子严谨的学科词,与其告诉孩子“下周我们来上泥塑课”倒不如快乐地告诉他们“下周把你们的纸粘土带来,我来带你一起玩!”。“玩”与“上”之间的主动与被动,显而易见,与泥做游戏,孩子们的兴趣也就更大了。例如,在上《我做的动物朋友》一课时,我布置一个有情节的动物园背景,我当饲养员,让儿童进行参观,并根据儿童的要求,捏出各种形态不同的动物,如熊猫、大象、兔子等。使儿童即感到新鲜,又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在我的带动下,孩子门争着向我提出他们想表现的小动物的造型,并且询问如何制作。看着儿童求知欲如此强烈,我及时启发他们: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动物,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揉团、捏扁、压平,粘合时手要用点力。儿童认真地听着,用心地操作着,很快便展现出了活泼可爱的各种小动物,其中,不乏很有创意的天鹅、虎鲸等。成功的喜悦挂在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我深深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儿童充满诱惑时,儿童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出来。
三、通过主体性泥工活动可提升儿童社会意识
在和学生们欣赏着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砳砳时,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打算如何处理自己的作品?有的孩子说放在家里作装饰,有的说当礼物好朋友。既然是当礼物,不如当作南京娃娃的礼物,送给2014来南京的外国友人。
结合“小公民”道德建设,以泥塑课为载体,带领学生制作造型各异的青奥吉祥物砳砳形象。引导孩子们加强传统泥塑工艺学习的同时,借以“我是青奥小主人”的口号,宣扬和传承中国好客之道。培养孩子责任心,使学生在良好创新学习的环境中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参与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