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郭老师买了一个iphone4s,就问了个很没创意的问题:与苹果四代有什么区别。答曰:可以进行人机对话。我很惊奇。但郭老师也有点小遗憾,说,目前还只能进行英文、德文、法文等的对话,中文暂不支持。果然,郭老师现场用英文问了几个小问题,手机对答如流……我呆立——这美国人的创新意识!
于是我立刻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很难想象如果我们还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其实只要一有机会,我就和学生谈创新,谈创意。真的,一篇文章,它可以在技巧上不纯熟,语言上不完美,分寸上欠把握,思想上不深刻,但绝对不能允许毫无创新,毫无新意——那无异于一潭死水!
说实话,我看学生的每一篇周记,还是着重去寻找这篇文章的一个“新”字,无论是新人、新事、新语言、新表达、新思想,在我看来,只要有尺寸可取,都属于新创意,都有被我看中,在班级展示的可能。而拼凑堆砌、复制粘贴的陈词滥调式的文章就只好“取之于民,还之于民”了。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实践中,我时时处处都在鼓励学生创新,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且希望他们如古语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的做法有三。最常渗透的是——
通过经典名篇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到创新,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注意给学生说一说《红楼梦》中的新意。比如说过去的好多小说,都是一个套路,那就是穷书生遇到富小姐,进京赶考,最后奉旨成婚,生旦团圆,皆大欢喜。《红楼梦》就不是,最后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败亡——“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就是曹雪芹的整部小说的最大创意——彻底打破了前人的俗套。也是他较以前所有名家小说高明的地方。
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曹雪芹还借贾母之口对当时流行的《凤求鸾》之类的戏文大家鞭挞:“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都没有了。开头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我觉得跟学生讲讲中国最优秀文化中的创新,很有意义。
再譬如鲁迅先生,我们不需要讲什么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只谈他在文章中的创新,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单从题目来看,最短的文章只有一个字——《药》,最长的却有27个字——《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与学生认真地“奇文共欣赏”,进而反思自我的创新意识吗?
当然,言传不如身教,我们还需要——
通过下水文章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虽然是个开放的社会,信息量很大。但作文似乎是个老虎,许多孩子一见到就畏首畏尾,思路不够开阔,在思想上、内容上中规中矩,即使在形式上也是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显然是很难吸引人眼球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文艺都是宣传。既然是宣传,那就要能够有新意,能吸引人。
但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虽然我们很有理论,但如果学生质疑老师的空谈,觉得名家名段离他太远的话,那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进行鼓励,用“下水文”的方式“零距离”地实践创新,为学生做榜样。
我曾经在《班级周记选》的前言中说到我与一名10年前学生的对话,宣扬我重视小学阶段周记的观点。我用的形式是,在文章的最后,把我与这位学生的聊天记录贴上去,让真实的聊天记录表达我的意思。有的学生很诧异,“这也可以算作文章吗?你不就是复制粘贴吗?”我告诉他们,你诧异了,证明你被吸引了,那就证明我的形式还是不错的;况且我复制粘贴的是自己的东西,有何不可?同时也告诉他们,再好的想法,如果形式千篇一律,无人问津,那无异于空中楼阁。
这里,我愿意再贴一次。(注:“人在青山绿水”是我;“鹂鸟”是学生)
人在青山绿水 15:31:54
什么时候你成名了,我请你到我们班上来说说你的奋斗,你的努力,你的志向!
鹂鸟 15:32:15
不敢当!还不是老师您当时鼓励我写东西,我才有自信好好写
人在青山绿水 15:32:33
我有吗
鹂鸟 15:32:41
有的
鹂鸟 15:32:57
每个星期五读优秀周记的时候是我整个星期最开心的时候
人在青山绿水 15:33:50
是吗?我们现在每周选10篇,而且出一期优秀作文集,效果也不错呢
人在青山绿水 15:34:40
但与你、石尔秋、陈舒娴、孙幸琳、葛量的水平还差一截子呢
鹂鸟 15:35:07
高考那年我作文满分,知道消息的时候心想的都是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读周记自己期待的样子哈哈
人在青山绿水 15:35:34
你每天要写多少字?苦不苦啊?
鹂鸟 15:35:35
高中干脆不写了,老师看我高一的时候的文,跟我说练笔可以不写,别的作业做了就好
鹂鸟 15:36:11
不苦!因为喜欢写这些东西,给喜欢的游戏写小说,有种在写情书的感觉
鹂鸟 15:36:20
特别在这种情书已经消失了的年代
鹂鸟 15:36:38
为喜欢的人和事写文章,感觉特别好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形式老师不可能经常用,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下水”。更多的情况下,我还是愿意——
通过习作点评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看学生的一篇名为《都是盖子惹的祸》中的片段:
我的大拇指一不小心按在了修正带的盖子上,说时迟那时快,盖子一下子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弹飞了出去。它先是落在了我的身上,紧接着便玩起了滑滑梯,一滑,便一骨碌滑掉在了地上,并迅速滚落到了我的同桌赵歆妍的脚下。
这下可好,一场特殊的“足球赛”开场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赵歆妍在这个时候非常“配合”地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脚随之往前一伸,“球”被传了出去,“嗖”的一下来到了我的前排孔翔飞脚下。孔翔飞听课听得正高兴,脚往后一荡,“球”又被荡飞了,这回,盖子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我连忙环顾四周,可惜怎么也找不到我那心爱的宝物,“啊,我的盖子呀!”我的心思一下子就跟着盖子,从课堂上飞落到了课桌底下……
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弯下身子观看“球赛”时,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个高大的身影正向我这里走来。啊!惨了,是张老师!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当时热播的一部电影——《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说的是楚汉相争过程中的精彩一出。我是带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酒席宴前的比武的理解去看的。可是看了电影才发现,导演确实高人一筹,他这个“鸿门宴”上没有请客吃饭喝酒,只有什么呢?下棋。用棋理来喻示做人、争霸、平天下的道理,而且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看后令人耳目一新。
读到这篇周记的这个片段,我立刻就想到了这部电影,并马上与学生分享。随后再转到要点评的这篇作文中来,我说:“有人要问,这和今天老师评点的文章有何关联呢?大有关联。你看,鸿门宴和下棋?盖子和“足球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恰恰反映出作者的创新。他从两件看似完全不同的事情中看到了事理的相同,也就找到了契合点,并由此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这里,细节的描写因为与一个不同领域的结合而变得鲜活起来,顿时展现出一片新天地!”
学生点头。
创新就是写新鲜的东西。那有人会问,新鲜的东西从哪里来?我们都知道,新鲜的蔬菜从地里来,新鲜的鱼儿从河边来,那新鲜的语言只有从生活和实践中来。其实每一天,世界、地区、国家、城市以及我们生活的周边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古人云:“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必须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
如果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成功唤醒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够养成“没有新意不动笔”的习惯,则文章一定可以妙笔生花、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