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评价系统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设置的必修课程,它被公认为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改善、提高教育活动的作用和效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它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①],以满足其对于学生能力及个性发展的要求。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评价定位:①评价的主体是谁?②重评价还是轻评价?③目标取向还是过程取向?并探讨不同的评价方式,努力实现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为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②]。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者 目标评价 过程评价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现不仅是课程形态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其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综合应用各学科能力,因此它是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升华,它打破了各门学科知识的界线,将各种学科知识整合了起来,学生自身的素质会得到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又造成现行的教育评价是对学生的这一发展进行一定量化处理,然后再根据这个“量”对学生进行评价,当然这里面学生的一部分发展是可以进行量化的,例如在知识掌握的纵度和维度上,但如果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中一味的运用量化手段,那就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背道而施,同时也会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个性的发展受挫。
从2002年的下半年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融入了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而我也很有幸的成为这门课程的开路人,走在了课改的前沿。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是很难的,学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而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从一面来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对自我评价,等等一系列的现象促使我们要用新的观念来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评价问题。
评价者是谁?
通常在课堂上,我们都听惯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很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里评价者是教师或是其他学生,被评价者是学生。造成在评价的过程中他们常屈服于外界的抽象权威(教师)把自我迷失,让外界的力量主宰和控制自己,忽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我的存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③]。新课改中强调评价者是自我,也可以是其他人。但它更强调是自我,强调在自我的发展中自我反省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评价中又处在什么一个位置呢?是不是教师基本上就不需要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呢?似乎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回到了“在课堂教学中谁是主体?”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模型来说明这一问题:
教师 |
其他人 |
评价 |
评价 |
评价 |
自我(小组) |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先让其做出对自身的评价。在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肯定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有利用于个人自信心的建立,教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更好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但是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停留在自我的认识之中,他们就会沉溺于个人的空幻世界[④],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不可避免导致放任和纵容自己不好的行为认识,因此在这过程中还必须有外部的评价参与进来,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论,使其了解自己的认识与外部认识之间的落差,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时自己又成为评价的主体,最终的评价还是由自己做出,我个人认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的观念。
从上面的模型我们还可以看到有时候,这个评价的自我是小组,这取决于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研究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那么在评价时,自然是以小组的活动为主,小组的自评就是小组内成员对本组的评价,这不仅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而且在接受外部的评价,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出现针锋相对的现象。同时由于小组内成员相互之间的牵制作用,更利于评价的公正性。
重评价还是轻评价?
在"应试"教育中,评价注重的往往是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单纯的结果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评价则更加重视其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⑤]。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后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如果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我们有更需要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的功能,力图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上面我提到评价的主体应当回归自身,而结合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来看,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要更能体现出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考虑到评价的教育和发展的功能呢?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往往是基于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上,他们会对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与及自己的行为提出各种意见,然后通过自我评价去改善它,这就是一种自主教育性和自主发展性的评论,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能够设计出特定的教育事件和情景,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利用评价对学生个体教育和发展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包括智力因素,而且也包括非智力因素,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学生活动的兴趣、动机以及从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情感和性格等等,同时学生在“自我反思评价”中可以促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我们在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时候,往往发现非智力因素要比智力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出,进入到更广阔的社会、自然中来的时候,我们迫切的需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发展起来。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要求学生能够不断对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反思、改进完善自己的研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须运用好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目标取向还是过程取向?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来看,它更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所获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幕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具体到评价中时,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一般不采用等级评分的方法,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虽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更看重其实践活动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对活动成果的评价,一个很好的活动成果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和兴趣,而且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极大的回报,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要适当对其成果进行评价。那么在评价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目标取向还是过程取向这一问题呢?要回答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个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让其制定活动的阶段目标,这些目标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当然也要能完成的,每个阶段目标完成后都要进行评价,通过阶段成果增强其活动的成就感,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步步研究中,完成目标,因此我认为在评价中以过程取向为主,再辅以阶段目标取向的评价,既要维持学生活动的兴趣,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更好的运用好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内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结论评价作为学生学习的刺激物,真正发挥评价的“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目的。
[①]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②]《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张天宝 王攀峰http://www.edu.cn/20020122/3018271.shtml
[③]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④]《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我向度》http://www.pep.com.cn/20021201/ca91344.htm
[⑤]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 张天宝 王攀峰 http://www.edu.cn/20020122/3018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