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107
post:490107

袁萍的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9-12 12:37
  • 作者:袁萍
  • 点击量:

合理使用多媒体视频资料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摘  要】播放视频资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为了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应当关注播放内容存在“废画”、播放时机早于文本、播放时长比较随意和播放次数过于频繁等情况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做到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效能,确保视频资料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视频资料    语文课堂    合理使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随着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的增多,原本形式单一的语言文字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精美的图片……出现在课堂之中,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综合生动、学习气氛变得更加活跃热烈。

不久前,在区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阅读教学课,内容为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两位老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精心地设计,并且不约而同地都在一些环节使用了与文本相关的视频资料,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是笔者发现,由于对视频资料选择、使用等处理方式的不同,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出现了差异。对此,笔者就多媒体视频在语文课堂上的合理使用产生了一些思考:

. 视频内容的选择——不要有“废画”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恰当的视频资料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帮助

孩子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刺激多种感官,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很多老师为了收集这些视频资料,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往往这些下载的资料中只有部分内容与学习内容相关,所以,很多“无用画面”挤占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必须慎选视频,对其中的每个画面进行甄选,将最精华的部分、最能概括体现文本内容的片段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中,老师们都播放了洪水泛滥的视频,一位教师选择的画面中时常出现一个画面持续5、6秒钟才切换镜头的情况,且画面内容比较单一,如:其中有一个看不出原形的空架子在水中漂浮了半天。结果,学生和听课老师把注意力放在揣摩是那什么东西上了,而忽略了本身播放视频的意图。而另一位教师所播放的视频中画面丰富,有滚滚洪水、倒塌的房屋、求救的人群等,不仅有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心灵上的震撼,孩子们情动而辞发,感悟升华,水到渠成。同样的时长,但是给孩子带来的视听感受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哪怕是1分钟的视频,精心选择和剪辑也十分必要,以免弄巧成拙,耗时徒劳。

. 视频播放的时机——不要早“亮相”

语文课堂应该体现学科特色,语言文字虽然没有视频资料直观但也能做到绘声绘色、绘形传神。它没有画面定格后的先入为主,反而能利用语言魅力和魔力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播放视频之前,教师应当充分让孩子感知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让孩子有与文字足够亲近的过程。

两节课中,老师们都在“洪水泛滥,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的部分播放了洪涝灾害的相关视频,甲教师放在文字出现前播出,而乙教师选择在理解完文字后播放,场面震撼的视频让在场的“观众”叹为观止。视频结束后,第一位教师再出现书中文字,让孩子理解,却发现文字跟刚才生动的画面和直观图像比起来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学生的注意力早已被转移,无法思考和超越。而后者,学生在视频的激发下,原本体会到的感受再次被升华,动情的朗读掀起了一轮教学高潮。

由此可见,视频是对文本的补充,应该在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理解困难,或者感受比较朦胧需要激发的时候出现,这样才能避免视频超越文本,学生注意力难以回到文本的情况。

. 视频长短的控制——不要无“计划”

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认为好看就多看会儿,不好看就少看会儿。尤其是家常课上,教学视频播放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老师个人的兴趣,随意性很大。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成为习惯会导致几种弊端:一是,教师本身对文字不深刻感悟,利用视频进行补偿。二是,教师的教学缺少严格的计划性,课堂节奏松散,课堂效率低下。三是,学生的兴趣点容易被转移,语文的学科性难以凸显。

两位教师在这个部分上的处理都比较合理,他们所播放的视频都控制在1分钟之内,做到了既是点睛之笔,又恰到好处,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所以视频播放时间的控制,也应该成为对教学精益求精的人应该考量的重要因素,力争达到增一分嫌多、删一分则少的效果。

. 视频出现的次数——不要太“频繁”

     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因此,在教学中使用视频资料,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视频展示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如果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节课中安排数次视频播放,就会本末倒置、事与愿违了。首先,视频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其次,视频资料背景画面往往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会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第三,视频的插入会切断文本教学的完整性,造成教学环节不够紧凑,重点不够突出。因此,笔者认为课堂上,视频播放的次数以1-2次为宜,只能是锦上添花,切忌喧宾夺主。

两位上课的老师中,有一位教师除了在感受洪灾场面时播放了视频外,还在教学“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内容时插入了一段动画片,孩子们看得倒是饶有兴趣,但是,由于耗时较多,最后文章没有上完,教学任务没能完成。而另一位教师在处理这个部分时采取的是由老师配乐朗诵,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了解情节,同样很有意境,感动了不少孩子。由此可见,视频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总而言之,视频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

视频介入教学,为语文教学开创了新的天地。当然这一类的现代多媒体只是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师生间的交流,不能取代教师对学生诸方面影响。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为语学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数学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佘尚萍  《运用多媒体的两节课优劣之比较》  《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10期

2、王荣良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践的再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