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90
post:490090

英语《小学英语公开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观察与思考》

  • 发布时间:2011-02-21 09:49
  • 作者:诸蕾
  • 点击量:

乱花渐欲迷人眼

           ——小学英语公开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观察与思考

内容摘要:

    本文以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作为观课焦点,解析时下小学英语公开课中一些貌似符合新课程标准,实质违背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片段。从现象背后分析成因,并提出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公开课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引言: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们通过理解、判断和实践去迎接到来的机遇和挑战。小学英语公开课正是教师们演绎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的舞台,是交流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平台,也是名师发挥指导作用的讲台。公开课不仅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正因为小学英语公开课的重要性,所有授课教师为了赋予自己的公开课独特的魅力,绞尽脑汁、精雕细琢,我们在为一些好课拍手叫绝的同时不免也看到一些貌似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这时需要每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冷静地观课,客观地评课。传统的评课往往把焦点至于上课教师,以教论教,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观课首先要看学生学习的成效,即“以学论教”,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评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来讨论教的方式,以学习的状态来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来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因此,笔者将观课焦点至于学生,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方面来观察公开课,从而发现其中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观察篇: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

聚焦课堂: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发言。公开课中的教师往往为了体现教师追问的精彩常常会和一个学生来来回回好几个问答。而且有的教师由于教材安排不合理,超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往往一大段课堂用语只有个别听众,课堂中只有个别学生是他交流的对象,于是听课老师、板上的其他学生都成了观看上课教师和个别同学表演的观众。笔者一次课堂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那节课上课学生48人,全班课堂参与活动形式为集体读书、跟读单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仿写。学生个别发言人数为9人,其中3个同学的发言量占到所有问题的72%以上。这个统计结果让人不由想到这样的诗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解析问题: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席话表达了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应该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语言的教学是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如果开口说话的学生始终是那么几个,我们不得不质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效性是要大打折扣的。新课改的宗旨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还是全班活动,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应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由于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兴趣都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考虑到各层次的学生的情况,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及获得成功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怕得鱼惊不应人

聚焦课堂:

受多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常常把一个要求放在首位,那就是整齐划一。也因为受学生数量多的影响,我们通常为了便于教学管理便向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尤其是公开课,认为是体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契机,便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例如:上公开课的时候让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坐姿全部统一成抱臂坐正,上身挺直,就连小组合作活动时也不允许任何学生出现坐态懒散的样子,也不允许大声表达自己的意见。举手姿势统一,决不允许将手臂伸长,身子弹出桌面,大喊“MeMe…”按照这样的要求我执教了4A Unit6 Whose gloves? A部分课文。课堂的设计是为了教授It’s too/so…They’re too/so…的句型教师故意设计给不同的卡通人物穿上夸张不合适的纸衣服,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以上重点句型。因为确实衣服大小不等、夸张滑稽,所以在试教这课的时候当学生看到这样的衣服出现后哄堂大笑,也自然地说出了It’s too/so…They’re too/so…这是在真实场景下的学生语言的自然流露和习得。可是到了正式公开课时却是另一幕:教师出示一顶有三个Tom头那么大的帽子戴在它的头上,然后故意将头扭过去看学生的反应,让人诧异的是学生面无表情,只有个别同学面露笑容,可看到老师回头看他们又立刻抿起小嘴,恢复一本正经的神情。无奈教师只好自己先做嘲笑状,指着Tom的帽子继续问:What about Tom’s hat?这时学生才僵硬地说出“It’s too big.”且此时学生也是抱臂坐正,板着一张脸,俨然一副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样子,教师只好无奈地继续教学过程。

解析问题:

上面学生的表现确实规规矩矩,课堂井然有序,可是这些换来的是没有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情感,阻碍学生语言的输出,降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必要保证。以上的课例明显说明学生情感收到压抑后思维便收到了禁锢,语言的输出就受到了制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和相互交流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课堂的刻板的要求和规范让学生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不时地根据课堂行为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上从而使学生无法真正地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因而明显阻碍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小处说学生过于规矩的表现影响了学生语言的交流、影响了该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大处说,如果我们教育者继续这样以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那将培养出一批只会按部就班套学习内容,不会灵活运用语言的学生,更不会培养出像国外那样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在收与放之间找到平衡点,应尽量在教学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要过分强调课堂行为规范,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自然地交流学习,使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自然习得、表达,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有效

地参与课堂活动。

(三)金玉其表败絮中

聚焦课堂: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英语的课堂应该是“以活动为中心”。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应多采用说、游、唱、画、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游戏就成了小学英语公开课的必需品。下面的课例可见:

TWhat was here 50 years ago? You can say there was/ there were…(教师选择一个同学)Let’s play a game. Paper, scissor, stone.

S1(跟教师玩起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T:(教师获胜,然后提问)Look at Picture 2.What was here fifty years ago?

S1: Perhaps there was a snack bar.(因为图片没有呈现内容,只有问号,所以学生在猜测。)

T: What do you think? Ask S2.

S2: There was a shop.

T: (出示答案)Who is right? Now let’s play the game in pairs.

同桌开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得同学提问,课堂里气氛热烈,学生玩得很高兴。在学生同桌操练之后,教师请了几组同学反馈对话,每组同学依然站起来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决定谁问谁答。

解析问题:

“以活动为中心”的要求使许多老师运用热闹的游戏把“动”引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动”中学习,几乎每一节英语课都要有唱、跳、演、玩等,课堂简直成了舞台。但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评价好课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活动促学生语言发展”才是小学英语活动教学的精髓。游戏的本质作用不仅仅应该是热闹有趣的,徒有华丽外表,而更应该是扎实有效地促进教学。本节课教师若不仅仅为热闹而动,而是为目标而动,将会真正焕发游戏的生命力。建议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舍去,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采用交替问答的形式反复地发问和猜测过去这里有什么,然后待老师揭示正确答案时看谁猜到了正确答案。这样的猜测游戏既培养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快速反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语句,这才真正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课堂游戏切忌成为花架子,运用游戏将语言的操练落到实处才是游戏的本色所在。

(四)此时无声胜有声

聚焦课堂:

合作讨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已被广为采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它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它给学生更轻松的氛围和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正因为如上所述的种种优点,在现在小学英语的公开课课堂如若没有讨论,课堂便被视作“死气沉沉”,随处可见积极的合作讨论。笔者在设计4A Unit6 Whose gloves(A)的课堂小结时也采用了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学习形式。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诸如:想表达某样东西太……或如此……时该怎么说?想让别人试穿某件衣服时该怎么说?想知道东西是谁的时该怎么说?等情景让学生讨论出它们的英文表达。学生交流很积极,每组同桌都会有人在表达,一会儿就有不少同学举手发言了。课后反思活动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场面热闹,然而是否真的达到教师预设的人人思考、开口交流的教学效果却耐人寻味。

解析问题:

课堂小结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它需要学生借助良好的记忆,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的情况下有效概括所学内容,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总结更是难上加难。而前面所述的教学实例教师在出示了情景之后就立刻让学生讨论,这时只有优等生有本事立刻脱口而出,而学困生甚至中等生只能做他们的听众,可以说这样的讨论对于他们来说也就只是由听老师总结变成了听同桌总结。因为对优等生而言他们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从而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和要求。长期的这种结果使他们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思考和表达的权利。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意义,站在部分同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笔者在后面的试教中将总结这一环节改为“三部曲”。第一步请每位学生闭上眼睛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虽然,这时全班安安静静,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件公开课的课堂,略显“压抑”,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暂时“压抑”了学生的表达,却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对于没有情景让学生对照翻译的情况下,这样的思考才是真正的回顾思考,是真的让学生在自我检验学到了什么。第二部让学生小组分享自己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了前面思考的过程,即便是学困生也能多少说出一些学到的词句。第三部开始全班交流汇报,这既是检验前两步学生思考和交流的结果,也是反馈矫正他们思考交流结果的过程。动静结合,真正达到教师预先设计的活动目标。

二、思考篇:

聚焦课堂,找准学生这一焦点,笔者观察到以上一些课堂现象,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缺失。分析以上问题,总结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从而促进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提高。

(一)保证全员积极参与

1. 打造健康向上的课堂文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生成和收获。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和实际活动来实现,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收不到理想效果。健康向上的课堂文化是保证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要做到的就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启发思考、激励参与、鼓励合作。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引领者,使自己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然的具备亲师性,自发地、不由自主地在老师的引领下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2.激发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并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思维相应地也变得活跃。针对这一情况,英语教师除了要利用新教材丰富的语言材料,通过游戏,音乐,讨论,展示图片、电影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还要找准另一个切入点:了解学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奋点,使教学活动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

3. 关注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一方面要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广度,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所谓广度首先要看学生的参与面,是否能够做到大部分活动全员参与,为了一切的学生,在活动中合理分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其中找到相应的角色。二要看学生和学生、教师、教学素材之间是否能够保持多向、丰富的互动。还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谓深度首先是看学生是以何种状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迫于老师的要求、同伴的压力或是活动的规则被动地参与活动。这决定了他思维的活跃度也从而决定了他参与活动的深度。学生参与活动深度是看学生能否把握教师的设计意图,达到教师活动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论领域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看做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它是保证学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包含以下能力要素:学生能够独立且自主地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速度、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③]要培养上述能力,教师应该尤其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1. 注重学习策略的渗透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密切相关,换言之一定的学习策略是保障学生会学、善学的关键。这里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某些具体学习素材的方法,如:阅读技巧、听力技巧、写作技巧等。也包括一些普遍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如:复习、预习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听课抓要点的窍门等等。近日来,可以从一些公开课中看到教师学习策略的渗透方面的意识在加强,如:课堂中教师会尽量地放手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给予机会的同时并不是盲目地放手,指导性就体现在给学习一些learning tips或者小提示上。如果教师不仅在公开课上能够做到这点,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寻找多种契机,巧妙渗透,那学生在习得学习策略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一定在提高,这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这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指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时的情绪、学习行为,并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评价。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给予他们在自己学习中一定的决策空间,即给予他们一定的就自己的学习问题进行独立决策的权利。这种决策权的还需要社会、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去保障。尤其教师如若能适当适时地放下自己的教师权威作用,给学生独立决策的机会,必然会在培养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通过有发展性和激励性的及时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表达、自我评价、控制情绪。

(三)促进交流合作互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反过来交流和互动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因此在英语课上很多的学生活动都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为基本活动载体。促进交流合作互动就成为保证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1. 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三四个大人围着转,保证所有的

需要得到满足,所以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少,缺乏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通过交流合作发挥语言的作用,切不可学哑巴英语,因而每节课和老师的交流、同学的交流、同伴的合作是他习得语言的唯一方法,从而增强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这点加强了不仅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提高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活能力方面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课堂,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布置完

活动要求之后,有的组学生迅速分配角色展开活动,很快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而有的组学生直至老师说活动暂停之时仍然因为没有分配好角色争论不休,或者因为交流合作过程中的一些分歧而吵闹不停。这明显是缺乏交流合作能力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不同需要合理分配任务,在遇到分歧和冲突时如何解决,对待多项任务如何合理分工保证小组的活动进度。

结语:

    本文剖析了小学英语公开课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提出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建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尽管课改道路一路走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也因为急功近利出现了短暂的屏蔽,笔者相信我们只要真正做到聚焦课堂,求真务实,高瞻远瞩,开拓创新,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课改研究走的更深更远。



[] 张海燕 《有效评课——观课一颗的研究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

[]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01

[] 吕良环 《外语自主学习相关概念辨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