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85
post:490085

姜玲 科学《“教学目标”细化的实践浅谈》

  • 发布时间:2011-02-21 13:24
  • 作者:姜玲
  • 点击量:

正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的,通过教学后学生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关注的是你能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我们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备课、上课之关键。

工作几年下来,有些课已经进入了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教学,当今年再次接触到之前曾教过的《简单电路》时,我重新思考这节课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因为在前面的教学实验中,学生虽然做得热火朝天,是参与了活动,可最后的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学生只在关注着他们手里的材料,想着办法连接各种电路,只要让灯泡亮了他们就会很高兴,他们的很多活动都是在尝试或碰运气中进行的,显得没有思考,没有章法,很是凌乱。虽然活动前要求学生画下了所连接的电路图,但到第二节课一起来分析所画的电路图时,很多的同学已经看不懂自己所画的电路图了,甚至记不得自己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很多的电路图记录并不是学生真实的实验结果,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吗?这是在“求真” 吗?我思考着……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教学目标?我反问我自己,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的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给学生什么呢?你的每一个目标都在哪一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每个环节的活动你的目标又是什么呢?课堂上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目标还没有实现,此时的我,再细看我的教学目标,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所在,因为我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被捆绑在一起的,当再次教学时,把1~2节课的目标和内容飞散到四节课里,使每一节课的目标变得细化活动中,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下面是两次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

第一次 捆绑的两课教学目标

第二次 细化的四课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2、会使用电路符号,绘制简单的电路图。3、设计串联和并联电路,能看懂图意。4、能针对“灯泡如何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动手检验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5、自由结合,小组合作探究。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简单的电路原理,各种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2、能用画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会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简单的电路,并能演示开关的作用,知道开关的功能。4、初步了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特征与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身边的电路产生科学的兴趣,产生了解的渴望。2、学会合作,知道合作的重要,有合作的集体感、荣誉感。3、有严谨的探究态度,知道交流是成功的一部分。

第一节课,学生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若干导线,尽可能多的连接各种电路并学会画实物图。

第二节课,在学生实验和画实物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到连通电路的特点;知道开关的用途;学会画符号电路图。

第三节课,学生利用一节电池,两个开关,两个灯泡,若干导线,连出各种不同的连通电路,在动手操作,分析思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了解“开关的控制作用以及不同电路灯泡的明亮程度”,为连接红、绿灯打好基础。

第四节课,设计、完善红、绿灯电路图,并根据设计图建立红绿灯模型。

第一次课上我一直在努力地去完成以上诸多的教学目标,以至于我是普遍撒网,却未能重点捞鱼。八十分钟的教学把所有的方面都涉及到了,但很多学生只是在关注着他们手里的电线、电池、灯泡和开关,实验是做了,但却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记录,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其实验的真实情况,从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我课堂上的努力是无效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科学教育有着远大的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而这些远大的目标要在现有的教育体制“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来实现,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把各个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40分钟的科学教育中,可到底如何来分散呢?怎样才能达到效果呢?仅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了吗?

经过前面多次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今年再次教学《简单电路》这课时,我把1~2节课的目标和内容飞散到四节课里,使每一节课的目标变得细化活动中,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亲手实验,发现问题,思考改进,层层深入,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仅仅学会简单的电路。

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若干导线,尽可能多的连接各种电路并学会画实物图。刚上课我就单刀直入,出示了一个灯泡,一节电池和若干导线,微笑着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来一个小组挑战赛,内容是:用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和这些导线来连接电路,请你们尽可能多的想出各种连接的办法,并将你们想出的所有的连接图都画出来,能使灯泡亮的,不能使灯泡亮的都要画,请一定要仔细观察后再画图。愿意参加,并有信心取胜的小组拿出你们的精神来让老师瞧一瞧。”全班的同学都精神饱满的坐好了,讲解完实物图的画法后,材料便分发了下去,我的一声“开始”,各小组的成员快速的忙碌起来了,最让我觉得意想不到的是五(1)班第9小组的同学共画出了十一种连接图。五个班中,最少的小组也画了三种连接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还体现了原来目标中的其中一部分:“能用画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会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简单的电路;对身边的电路产生科学的兴趣,产生了解的渴望;学会合作,知道合作的重要,有合作的集体感、荣誉感;有严谨的探究态度,知道交流是成功的一部分。”而且从学生的记录中,更让我看到学生参与进来了,既有实验又有思考,我的教学效果有了提高。“细化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亲身参与的机会,有了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节课,课前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将他们所想出来的实物图画在黑板上,以便进行比较分析。课的开始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比较自己小组“亮与不亮”的实物图的特点,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利用课前在黑板上画下的实物图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亮与不亮”实物图的特点,最后得出《简单电路》的电路原理。这种原理的得出是在学生大量活动的基础上,充分的讨论中总结出来的,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说服力的,接着在电路中加入开关,并画出加入开关的实物图,到此简单电路的实物图学生都会画了,再学习电路符号图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第二节课的目标“在学生实验和画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到连通电路的特点;知道开关的用途;学会画符号电路图”也在细化中实现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在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使第一课时的目标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此外,还融合了原来目标中的:“会使用电路符号,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能针对‘灯泡如何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动手检验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自由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知道简单的电路原理,各种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会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简单的电路,并能演示开关的作用,知道开关的功能。”等众多的目标。在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变化,更大的变化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比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必须建立在他们仔细比较、观察的基础上。尤其是当找其他小组电路图所存在的问题时,学生真是瞪大了眼睛,恨不得找出更多的问题来!在这个寻找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对电路的理解都被抬高了一层。当他们找到他人小组问题的同时,他们会关注自己小组的电路图是否也有问题,他们会想尽办法,尽量较少自己小组被其他小组抓住问题。对学生来说他们对电路图的认识都是自己互相学得的,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多获得的是有关于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第三节课,也是操作课,让学生利用一节电池,两个开关,两个灯泡,若干导线,要求除导线外其他的材料必须用上,连出各种不同的连通电路,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思考,进行比较,了解“开关的控制作用以及不同电路灯泡的明亮程度”,为连接红、绿灯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上,教师还是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去观察、去发现,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培养他们从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学生能够明显的发现,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灯泡的亮度是不完全一样的,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把原来目标中的:“设计串联和并联电路,能看懂图意;初步了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特征与用途。”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到此有关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这些名词是否要揭示,已经无关紧要了,孩子只要知道这两种电路的中灯泡亮度变化的特点就可以了。这就是教师在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让学生学会这个概念名词,还是真正让学生明白有关于名词概念背后所隐含的方方面面。

第四节课,在第三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要求,设计、完善红、绿灯电路图,并根据设计图建立红绿灯模型。教师通过“建造房屋必须严格按图纸进行”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电路一定要严格按设计的图纸进行连接,如发现图纸行不通先要修改图纸再进行,直到连接成功为止。课上,教师要先引导孩子分析红、绿灯的使用特点:红灯亮,绿灯灭;绿灯亮,红灯灭;根据这个特点孩子会考虑到什么样的电路才能实现这个目的,根据前面的电路连接经验,让孩子进行初步设计,再全班交流意见并完善设计图,最后建立模型。这个设计图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教师能在前面几节课上,引导孩子将电路实物图、电路符号图画扎实,到这也就不会那么难了。如果孩子实在有困难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实物,让孩子进行设计,最好不要把导电给孩子,都给他们了,孩子就会直接连接,反而会适得其反,失去了设计图的意义。这样一步一个胶印的活动,会让活动变得简答,目标变得明确而具体,这种真实而可行的目标,才能够让学生有真的收获,才能还科学教育的真面目。

上完这一课,我内心充满着一种喜悦感,师生在实践中开始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机会都让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开始主动地进行活动、比较观察、思考分析,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小而细”的教学目标将每一个目标细化到活动中,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而细化的目标,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活动因目标而显得更加有实效。教师追求什么啦,不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投入探究,善于思考,热烈谈论;看到学生那专注的眼神,微笑的脸庞……

参考资料: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镇海区精英小学网科学专栏,2005年12月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郝京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