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因材施教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组合作教学
南师大附小 甘泉
这个假期我又再次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对于新课标的解读有了更近的认识。结合我校“爱的课堂”实验,聚焦课堂,谈谈自己的些许认识。
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谈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下的课堂教学可谓百花齐放。有的推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的则赞成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提出其高效的原则。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应相辅相成。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等多方面情况来甄别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下面我就从教材角度,列举适合自主合作学习的课文范例。
一、并列式——先扶后放,举一反三
有的课文再内容上存在着并列关系。同样的内容教师大可不必重复教学,在教学完有一段内容后,总结学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例如:苏教版第6册第24课《寓言两则》这篇课文编排了两则中国古典寓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则寓言存在着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教学。根据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学时我从故事入手先让学生读懂故事,概括故事大意。继而我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即农夫)错误之处,从而感悟其小故事中蕴藏的大道理。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我便让学生根据上一次寓言的学法:读(读故事)——说(概括故事大意)——析(分析错误原因)——悟(揭示道理),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员都有一到两项任务,汇报时每人汇报一项,最后教师总结。类似这样的课文还有苏教版第7册的第9课《泉城》,文章的2-5小节分别写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的特点。苏教版第8册的第7课《人类的老师》文章分别从鱼儿、鸟儿、鲸类、蛋壳等方面谈到了仿生学的相关知识,等等。像这样内容上存在并列关系的文章教师都可以重点指导某一段落,明确学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其他的部分,这样的合作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经历了“扶”的过程,对“放”的合作才能得心应手。
二、贯穿式——把握关键,一脉相承。
有的课文情节性很强,主题鲜明,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像这样的课文教师要找到关键的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苏教版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文章通过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诚心拜访诸葛亮最终邀请他出山的经历表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这是一条暗线。在通读课文后,我提出主要问题:文章中找找描写刘备的语句,读一读,谈谈你对刘备的印象。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大家很容易都达成了共识,聚焦刘备的“诚”。同法,再交流诸葛亮,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有关语句感受他的“才”。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苏教版第7册16课《说勤奋》,文章立意鲜明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说明勤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学习该文时,同样先提出主要问题:从哪里看出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读一读文中描写司马光(童第周)的句子,从相关的词句感受他们的勤勉刻苦。还有苏教版第6册第9课《少年王勃》,围绕主线王勃的才华横溢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把握住文脉,让学生围绕关键点,从点到面领会文章的中心,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不至于偏离文章主旨,正所谓形散而神聚。
三、拓展式——有备而来,举重若轻。
新老版本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有的课文留给教者和学者很多的空间,这样的课文如果能够在扎实地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又巧妙地从文本出发,拓展文本的广度,就能使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怎样高效率地利用空间,这就可以采用课前预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例如:苏教版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出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从课文出发可以延伸出若干个切入点做相关的拓展。如:关于三国的故事,成语,歇后语等等。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让学生阅读了青少年版本的《三国演义》,并进行成语、故事和歇后语方面的知识积累。在教学完《三顾茅庐》课文后我便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选定一个主题(例如:说三国的故事片断),组内成员每人说一则进行交流,然后小组在全班汇报。因为课前有了前置性的学习,学生有备而来,交流时才能胸有成竹。而组内先交流的形式既可以让全班孩子全员参与其中,提高效率,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一人说三人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像这样的课文还有苏教版第12册《山谷中的谜底》为了让学生领悟“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课前布置前置性学习找找有关的故事,名言等,这样上课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便能很快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破课文难点,举重若轻。还有像苏教版第6册的《荷花》,可以积累关于荷花的诗歌进行交流,同册的《恐龙》可以交流关于其他种类的恐龙等等。基于文本的前置性学习指向性明确,这样小组交流时才能务实而高效,从而使拓展回归文本,让课堂变得更加立体而生动。
以上是从教材的角度粗略地谈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标中同时指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继而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细细揣摩这其中的增补部分不难发现,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容许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作用的缺位。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并不是教师的退出就能直接带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的课堂要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小组合作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