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童心课堂”中自由生长
“童心课堂”是在斯霞教育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是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是开放、多元、生态和个性的课堂。关注到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儿童生活”“儿童文化” 缺失的现象。我们的孩子正远离自己的童年世界,失去童心,过早进入成人期盼和预设的世界。
童心是稚嫩的,弱小的;同时,它又是圣洁的,敏锐的。儿童时期,是心灵最柔弱的阶段,是最需要保护和理解的阶段。建构“童心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孩子在课堂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学习才会不枯燥,才会越发觉得课堂是自由的,是自己的。
孩子是真诚的,天真无邪的。教师怀着一颗像儿童般单纯干净的心灵去看待世界,不束缚儿童纯真的想法, 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童心可贵,童真无价。教育要基于儿童、尊重儿童、包容儿童、发展儿童,想儿童所想,急儿童所急,爱儿童所爱。“童心课堂”,要让孩子纯真的心泉自由流淌,让教育洋溢自然的、天真的绝美风景。
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孩子的成长也如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他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好比一棵小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经过自然对它的洗礼,接受环境对它的考验,最终长成一棵可以遮挡风雨的大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岁月的沉淀中长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在假期中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学生的外婆打来的,而她说的事情不由得我不去思考。在长达一个小时的哭诉中,我知道了,在我的愉快长假中,某个装修豪华的客厅里:外婆被外孙指名道姓的破口大骂后又被打,无助的老人不得不在此时找到孩子的老师,请求援助。“我怎么养了个白眼狼,养狗都会比他强”。我的耳边,反复是这样的话。的确,寒假我去他们家家访过,外公外婆都六七十的年纪,因为孩子的父母或残或没有文化,他们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可以说是分外的,而且在自己都舍不得的前提下,给足了孩子各种物质的享受。可是,如今呢,这个结果,我早已料到,并且在我刚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就给了他们提示:不要让孩子做物质上的皇帝,精神上的乞丐。但是,有些东西,一旦根深蒂固,可谓积习难改。教育也会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无奈,错过了,弥补已经不大可能。好似前文打下了伏笔,后来自然有呼应。只好接受恶果。
想象一下,我们学校都给了孩子什么?除了应试的鞭子在指引我们前进,轰赶着同样痛苦的又不服从的一群外,学校又把孩子和社会生活隔离、与现实生活需要脱节;让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造成教学双方在精神上的紧张。我们口号喊得很响:再穷不能穷教育。是的,我们除了扩建了学校,把平房改版成了楼房,把旧桌椅换成了新桌椅,把黑板花大价钱弄成了白板,学生不只是听讲课了,还可以看录像和电影了;不枯燥了,除了语数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课程可以参与。可是,实质呢?真是全方面为了学生成长的素质教育了么?在学校里,有多少的孩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在升学的压力下,服从的孩子是个书呆子,不服从的成了社会的负累。这难道不说明我们教育有失偏颇么?素质的滔滔口水中,我们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检验尺度:考分。难道考分能检验一切么?但是在考分面前,得100分的孩子就是比得59的孩子可爱,老师可以不承认,但是家长承认;我们的考分就是分出好坏优劣的筛子,就是淘汰孩子的唯一标准。什么减负,无非是挂羊头卖出的狗肉。物质不贫穷的学校,正在制造精神贫乏的甚至是缺乏人性的未来人。从“童心课堂”走出的学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而“童心课堂”就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规律来成长,并且是在老师“爱”的教育下成长。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过程,都需要时间的考验。孩子不是动物,依靠催生剂就可以快速增长,即便你能通过增加孩子营养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可思维的发展并不单纯依靠身体能量,而是依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与组织。而且就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这也就告诉我们,必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成长,按照自然法则来成长,任何人为的逾越和逆转都是违背孩子的发展的,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动作和思维才能获得,而孩子动作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必须借助玩,也就是游戏。
可能有的老师对此会有疑问,他们认为自己的学生在经过早期培训后,能够在五六岁时就认识了几千个字,能够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背诵很多的英语单词。可是这些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否真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呢,还是仅仅凭着记忆。或者可以说,认识几千字的孩子是否就愿意自主阅读,能做100以内加减法的孩子是否就拥有了数学能力,能背诵英语单词的孩子是否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果说,孩子认识几千字却不能自主阅读,能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拥有基本的数学能力,能背诵英语单词却不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他们五六岁学会这些和他们七八岁,八九岁学会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还是应该按照自然法则来进行,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的时候就学,不要逾越,也不要逆转。就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的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