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972
post:489972

尹润萍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4-09-05 09:19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谱一曲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的奏鸣曲
                   ——《包子剪子锤》一课的做与思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尹润萍


摘要:“注重个性发展”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的。本文试图通过《包子剪子锤》一课的实践,思考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本文见微之著地以一节课的实践对“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展开思考,在阐述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的设计、实施的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尊重学生差异 注重个性培养 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没有一个人和别人相同;
可是每个人都要向最高者靠拢!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只有靠每个人自身的完善去实现。”
                                          ——席勒(德意志诗人)
“音乐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个性的培养。”
                                           ——费朗兹(德国作曲家)

动机
“注重个性发展”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的。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素质和天赋禀性,所以,在音乐审美爱好、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情趣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在对音乐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差异性。
个性,指是的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个性发展,就是要在全体学生普遍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呈示部:教学内容与目标预设
    歌曲《包子、剪子、锤》是苏少版(修订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的内容。[附1:《包子剪子锤》歌谱]。这是一首儿童游戏歌曲,欢快活泼,充满童趣。歌曲为四二拍,旋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四个乐句突出运用重复的手法,重复中又有变化,用材经济,形象鲜明。前紧后松的节奏,附点和休止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既有动感又饱含深情。第二部分由第三句下半句和第四句发展而成。采用扩展、紧缩、重复的手法,形成的节奏疏密对比,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感,抒发了孩子们演戏时兴奋、激动的情绪。歌曲前后加上念白,生动地再现游戏情景。
本课针对游戏歌曲的题材特点,开展“快乐玩玩玩”的游戏活动,将歌曲的学习组织为两个游戏。通过一系列唱、听、动、念的音乐游戏,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培养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愉悦心情,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本课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综合活动,将节奏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表现,听动唱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与表现《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的节奏特点;通过师生、生生的“音乐跷跷板”游戏,使学生感受歌曲第二部分节奏与旋律中的呼应特点,从而进行准确生动的表现。
在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本课拟定了以下目标:能运用所认识的音(r、m、s、l)学唱歌曲中的旋律短句;认识 ,知道其表示停半拍,并在歌曲演唱中准确表现;区分“m、l”和“m、s”音程的音高,进行有效的练习,从而准确演唱;能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调整自身以配合他人;感受音乐的快乐情绪,能以饱满的情绪与轻松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其韵律与情感。
本节课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其核心是感受和表现歌曲的韵律、音调以及结构的特点,并有机地将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其中,使学生愉快而又清晰明朗地进行音乐学习。

发展部:教学实施的步骤
在《包子、剪子、锤》的学习中,一共组织了两个游戏,分别是“走走与跳跳”和“音乐跷跷板”。
游戏一:“走走与跳跳”
活动中,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表现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包子、剪子、锤》第一乐段旋律的韵律特点;复习已学的音r、m、s、l,识唱由其在歌曲中构成简单旋律片段;创设二人游戏的情境,以“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活动,从而完成了歌曲第一乐段的学唱。
其实施步骤为:
一、准备活动。
先进行随乐行进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琴声中自由线路行进(行进过程中不碰到任何人与物品),根据教师所奏音型配合以走、跑、跳的步态。
走:  跑:  跳:
再进行乐句节奏的步态表现:静止聆听教师弹奏的旋律,再用步态将其节奏表现出来。如:
    
     (跑……………  走……………)
     ……
     (跳 跑跑 跳  跑跑 跑跑 走  走) 
二、歌曲第一部分学唱;结合学唱认识 。
首先出示曲谱(歌曲第一部分后半句),带领学生节奏,并认唱音符,再加词演唱准确后,和老师合作,随乐边唱边走的活动(老师唱前半句,学生做已学的后半句)。
然后从听觉入手,让学生感知加入 后音乐感受的不同,再认一认,唱一唱,拍一拍,对建立较为全面的认知。
最后用模唱的方式学唱第一部分前半句旋律。在学唱中利用步态的变化感知每个乐句前后节奏的变化;通过师生接口唱统一歌唱的发声;并以边唱边用相应的步态行进的活动协调声音与身体的综合表现。
      
三、学习歌曲数板部分,开展双人游戏活动。
教师首先和一个学生示范游戏的玩法——两人并排,一人用歌声与手势“指挥”另一人用合适的步态围绕自己行进。
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时,引出了问题:“我们两都想当指挥(走动),怎么办?”
从而带领学生练习歌曲的数板部分,并以此示范划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注意游戏中“指挥者”的声音是行进者步态的重要根据,并思考该怎样去“指挥”别人。强调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用音乐的方式去表现。

游戏二:音乐跷跷板
这是针对第二乐段旋律与节奏的特点设计的,以“音乐跷跷板”游戏开展对话式的学习,从中引导学生对比并唱准“m、l”“m、s”音程所构成的旋律;承接前面“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开展二人组合的演唱与表演活动,学会第二部分,从而完成整首歌曲的学唱。
具体实施为:
一、以师生跷跷板的活动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首先出示图片,揭示本课的第二个游戏——音乐跷跷板。明确“跷跷板”两个分别是“m、l”和“m、s”两组音,并通过手势与声音比较其音高变化的不同。
然后通过师生游戏巩固两组音的音高关系,感受节奏呼应的表现特点。
活动的方法是:跷跷板轮流抬起(站起并演唱),老师在“m、l”一头,学生在“m、s”一头,教师以不同的节奏韵律变化演唱这两个音,学生唱自己的两个音,并用与老师同样的节奏韵律呼应。
最后分别加入歌词“蹦蹦跳跳”和“快快乐乐”练习,带领学生按歌曲的中的节奏和顺序游戏,并以并一部分“轻轻松松轻轻松松玩一玩”一句为结束乐句,完成整首歌曲的学唱。
二、以双人活动的形式感受与表现第二部分的韵律。也就是再次以“包子剪子锤”决出分工,进行跷跷板的游戏。
三、两个游戏组合,完整地演唱歌曲。

再现部:设计背后的思考
一、从活动设计中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个性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也存在于每一次音乐实践中。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音乐实践活动,尤其是体态律动与游戏活动的加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达尔克罗茨指出,儿童节奏能力在表现特点上是有许多差异的,如有的孩子易于领会或理解节奏,但表现节奏有困难;有的用嗓音表现节奏容易,用身体表现节奏有难,或反之;也有的辨别和表演复杂的单一性节奏容易,辨别简单的复合节奏有困难等等。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肌肉僵硬,不够放松;或神经系统不协调;也有的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或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①
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首先应体现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可能存在的困难,并预设相应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在这次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以个方面:
1.节奏律动活动从单一性节奏入手,逐步组合丰富。 从走:  跑:  跳:单一节奏的步态表现,再到简单的复合节奏和的综合步态表现,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是因为知识递进关系的缘由,更多的是为节奏表现有困难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的“台阶”和“扶手”。在活动中可以看到,虽然大家的步态是基本统一的,但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行进的路线,且其体态表现保持着相当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可以自信、自我地表现,也有的会留意自己与他人是否同步,当然也有亦步亦趋的。活动将学生的不同状态包容于节奏步态之中,给予其个性的无言的尊重。
2.用唱与动的角色分工游戏,给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特点的机会,无论是擅长用声音表现,还是擅长身体律动,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音乐活动体验。另一方面,个性不仅体现在每个人对音乐的表现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上,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可以获得与教师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不是非常完美,但一定是富有个性特点的。
3.歌曲学习的过程,始终贯穿以游戏为引导,除了突显歌曲游戏体裁的特点外,最大程度地对学生起到了放松情绪、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学习困难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或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的,轻松民主、生动有趣的活动组织对不同心理特质的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从整体到局部,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在各具不同的个性的同时,又有着共同的共性,各人均为整体中不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均须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彼此丰富、加强,但又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定的分寸与功能,绝不可脱节、逾越或取代。可以说,音乐流动中的共性与个性是并存的,没有对共性的追求,就无所谓个性的发展。
而从事业余音乐教育的人必需根除这样的观点:“对业余者,不能要求过甚”,从而甚至在音准、节奏、音量、音色等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要素方面,存在着一种不应有的“宽宏大量”。对这些方面差错的容忍,就是对音乐生命的扼杀和对业余音乐学习者最大的贻误。在这些基本要素方面和原本性的音乐方面,对业余和专业学习者,不应当有什么不同,充其量仅在于要求做到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快慢上有所不同而已。②
所以说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存异”,也“求同”的过程。但由于个别差异的存在,学生达到同一目标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除了给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外,还需要“停下来,等一等”。
如:关于音准的训练,本课分两步进行。在第一个游戏“走走与跳跳”,游戏设计以节奏活动为主,将歌唱融于节奏游戏之中。音高的表现首先以看着老师手势模唱的形式进行,用齐唱的形式,集体模唱。可以说,这是“齐步走”,可以用最经济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调性概念,学会歌曲的旋律,并对已学音高(r、m、s、l)进行巩固练习。
但即使经过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音高的掌握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仅仅是“齐步走”已不能发现与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在本课第二个游戏“音乐跷跷板”中,教师有意识地“停下来,等一等”,对音准、节奏的表现进行了个别指导。游戏设计为教师做为跷跷板的一头,以不同的节奏唱“m-l”构成的旋律短句,学生做为跷跷板的另一头,以同样的节奏唱“m-s”构成的旋律短句。在针对歌曲特点进行学唱的同时,巩固学生对m-l,m-s音高的感知和表现。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要模仿老师的节奏进行演唱,却又不能完全模仿,而是要将教师的“l”音变化为“s”音演唱,内在有一个音高比较的再表现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做为基本的音准、节奏要素的表现,这又是学生必需掌握的。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集体明确游戏的方法外,还有意识地走到学生面前,进行一对一的互动,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反复的示范和练习的机会。
    回顾现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在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环境中,学生独立开口演唱的机会并不多,这固然有人多、时少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与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条件与机会不够有关。仅有的一点机会,也都给善于表现的学生“抢”去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却鲜有机会展示。“因材施教”要让所有的“材”都出来亮亮相,才会发现他(她)的闪光点,才能给他(她)最需要的帮助。课堂应呼唤学生个个体的表现意识,提升个体的表现能力,因为音乐是个人、自我的艺术,哪怕是与其他人一起合作进行,也首先是自我意志、意识和意欲的体现。


三、用灵活的评价方式促进个性化发展。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各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从中可以体会到,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完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评价方式应当“重视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拨功能。”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是要将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方式想结合。其中,将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自我评价方式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根据不同和年级,广泛而灵活地加以运用。
在实际的操作中,自评除了体现在以语言等方式给予自己描述性的评价外,更多作用于内心对自己及时的肯定与修正,是一种随时发生的隐性评价方式。由于其随时发生,且只针对个体发生,所以最富个性;由于其多发生在学生内心,隐性不可见,也不太容易了解与操控。结合即定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发展,让教学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如:本课中以动作反应节奏特点、以游戏体现乐句衔接,不仅是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更随时对学生的体验与反应做出评价。这种评价是非语义性的,而是出于自身的愉悦感受,并由此产生自我认同。动作的合拍、与同伴心有灵犀的微笑、对音乐恰如其分的表现都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直到激励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不满足感,使其自然地去设法改进。这样的评价产生的效能,较之语言评价更为直接,且会因学生个体的差异在不同的时机发生,并产生不同的效力。
当然,教师的语言评价在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既有集体的评价,也应当有针对个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学生的音准能力各不相同,其自身去纠正调整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集体练习“跷跷板”接口唱活动后,又安排了师生一对一的练习,用“唱得真准!”“唱得很好,如果再……一点就更好了。”等语言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指导,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给予更贴切的帮助。

尾声:从一节课走向远方……




思考文献:
①《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杨立梅 蔡觉民编著
②《论音乐教育》廖乃雄
③《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通向音乐教育之门》[匈]爱尔佐波特·索妮 著
④《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上一篇:王寿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