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966
post:489966

张薇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2-02-11 10:45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读读诵诵解百味

-----------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堂中“读”的引领 

语文课堂承担的一个重任便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可以让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效提高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读”更是一种帮助他们尽快培养语感的重要教学手段。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注重形式纷繁复杂的表现方式,而忽略了类似于“读”、“写”这样的基本训练,就像厨师做菜,过于强调菜肴的色、香、味、形 ,而必要的营养却流失了。

从过去的一个学期任教一年级以来,我切实感受到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对于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没有任何意义,在新颖活泼的教学设计形式下,引导学生多读,以“读”为轴心,融读、说、听、思于一体的模式尤为重要。而针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活泼好动,自控力差的特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指名读、师范读、同桌互读、男女赛读、表演读、师生共读、当场背诵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  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读中理解词意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语,对于从幼儿园刚毕业的孩子们而言,理解有时候是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恰到好处的理解,边说边读的形式有时候能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词意。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有如下这样的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东方明珠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夜晚的东方明珠。
  生:老师,我知道夜晚的东方明珠更美!
  师:你是怎么知道?
  生:我跟爸爸去过上海,亲眼看见过东方明珠电视塔。晚上塔上的灯全亮了,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生:我看过东方明珠的图片,图上东方明珠的灯光有许多颜色。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过东方明珠的镜头,那上面的灯光非常美!
  师:我们从课文中哪个词语能了解到东方明珠夜晚的美丽?请小朋友们读屏幕上的句子。
  (生自由读屏幕上的句子。)
  生:我从“五光十色”了解到夜晚的东方明珠非常美丽。
  师(大加表扬):你可真善于读书。都有哪些颜色?我们的同学们个个都是出色的小画家,绘画的高手,调色的能手,想想看他们可能都有哪些颜色?
  生:有红、黄、蓝、绿……这几种颜色。

师:真漂亮,红、黄、蓝、绿,读这个词语“五光十色”。

(生齐读“五光十色”)
  师:光有这几种单调的颜色吗?
  生:不是。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黄色的,还有许多根本就叫不出名字,都发着光,几天也说不完。
  师:真是太棒了。还有很多说不上名字的颜色。再读这个词语“五光十色”

(生齐读“五光十色”)

师:这么多的颜色,闪着光,发着亮,这就是 “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斑斓。

师:让我们讲这么多美丽的颜色读出来!齐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五光十色”)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夜晚东方明珠的美景。(出示画面)

师:再来读读这个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五光十色”以及描写东方明珠夜景的句子)

在反反复复的读词、说话训练中,学生在边说边想象边读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五光十色”这个词语。这比枯燥无味、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词意的设计要好得多。词语教学,巧妙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加以理解。非常适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乐中学,学中得。
 二.读中活化情境
  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活灵活现的课堂情境也是帮助他们提升理解的强有力媒介。营造生动的情境对老师而言更是一种考验。在《北风和小鱼》一课中,我有这样的设计:

出示:“北风呼呼地吹”

指名读这句话。

生读得比较平淡。

师:北风一般是冬天里刮的风。你们见过的北风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很冷,手脚都被吹得僵硬了。脸上也冰凉冰凉的。

生:北风如果吹进脖子里,就会觉得浑身都凉凉的,恨不得用被子把自己包起来。

生:北风一吹,树叶全部落了,树枝也快被吹断了。小动物们全躲起来了,人们也躲进屋子里了。

师:是啊,北风真让人觉得害怕,我们来听一听北风的呼喊声。

(播放北风呼呼吹的录音。)

师:再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北风呼呼地吹”

生再读,顿时课堂里感觉狂风大作,寒冷刺骨。孩子们领悟了老师的意图,也进入了简单的文本的意境中,读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意在不言中。一开始学生读得平淡无奇,我想如果此时一味让他们重读,不会有太多变化,结合孩子们自己的理解,营造入境悟情氛围,凭借朗读,于不经意中通过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使他们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加强了语言感受力。读起来自然就活灵活现了。

三.读中品味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要想融为一体,救得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表演朗诵,凭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达身临其境之意,抒发深切真挚之情。同样是一年级上册中的《北风和小鱼》如教学“北风得意地说”这一处时:

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过得意的事,说说你得意时是怎么做的。”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我接着问:“北风得意时的口气和动作和我们平时得意时一样吗?请边读边表演给大家看。”不用教师正儿八经解释“得意”一词,学生已自读体会出来了。此老师再顺势做出范读范演,自然对于“得意”的情感,孩子们掌握得很好了。正如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所说的:“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相似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语的‘打火石’。”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作表演等辅助手段来指导朗读,一年级的小朋友才能从简单的词语中去感悟丰富的形象:青草、梧桐树、鸟儿“怕”北风,小鱼敢向北风挑战,北风骄傲、盛气凌人。

四.读中激发想象。

古人强调“口诵心唯”。诵绝不仅是口的发音,同时包括了丰富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想象即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了。在一年级课文《江南》的教学环节中,我主要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出示图后,老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接着读,接着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滑到北面,他们在水中是那样的自由与快乐!让学生结合表演加以朗读,他们用手势、身体动作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同时还用童真的声音朗读这首诗,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诵读的正确引领,无论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对于高年段的语文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世界中,以“读”悟文,以“读”促情,在诵读中感悟百味语文。
 



上一篇:朱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