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的艺术
南师附小 董艾青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大约每分钟问2~3个问题。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将提问称为“教学的生命”。
想想在课堂上,我们的提问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例如问题过于简单。这样的问题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如果问题过难,老师所提问题如果班级只有一两名同学经过回答才能回答上来,那么经常提出这种问题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对本学科学习失去信心;又比如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有时问题又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这几种问题都会让我们的提问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的问题才算是一个好问题呢?我认为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一个好的问题,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从语文课堂的独特性出发,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和听课经验,我觉得就语文学科而言,想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考虑从课文的课题、关键词句、难点入手。
课题就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因此,这堂课从课题入手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阅读课文的能力。教师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这样一来,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我觉得这堂课就成功了。因此,我们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课文的难点部分,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教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解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找到了比较好的切入点,那么课堂问题的优化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仅仅有了切入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为了避免课堂问题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在我们设计课堂问题时就要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有悬念,有层次。
所谓有新意,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设计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引出问题,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新鲜感,新鲜的东西能激发人的情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可从反面提出,可变换情景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所谓有趣味,就是要让问题生动多彩,用活泼的语言去描述问题,避免死板的提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离不开趣味。有趣味的问题设计能够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激趣乐学,使无疑变有疑。所谓有悬念,就是要让问题能多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从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从课题到课文的结束,都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谓有层次,就是问题应当逐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当一个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知识结构不和谐,不平衡时,问题就产生了,他们会处于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里困境。但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适当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