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934
post:489934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和研究

  • 发布时间:2015-09-23 15:37
  • 作者:甘泉
  • 点击量:

文本框: 学科分类:小学语文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和研究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可谓炙手可热,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焦点被隆重打造。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却不尽相同,流于形式者有之,炒作课堂者有之,金玉其外者有之。本文笔者分析了当下部分课堂小组合作的现状,并从教材和教师角度对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希望教者能真正从教材和学生出发,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教材,教师

 

一、背景:小组合作学习之现状:

  曾几何时,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方式成为现代课堂,公开课堂必不可少的时尚元素。三五成群的学生们在一起或读书,或讨论,或交流,然而一些看似热闹的小组合作背后却隐藏着形式主义和低效高耗的弊端。

现状一:有小组无合作

顾名思义。有的老师在班级中设立了四人的小组,有的还给个个小组种种命名。但设立小组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课堂常规的管理,几个孩子抱成团,如若谁表现不佳,则整个小组受到牵连,以此来约束孩子,这样的做法方便又有效。所以被广泛采用。但这样的小组,仅仅停留在小组,没有组员的分工,各尽其责,谈不上合作更谈不上学习了。

现状二、有合作无学习

此种情况是指具备了一种合作的组织和形式,但实质上却距离学习的本质要义相去甚远。比如:《三袋麦子》一课,老师设计了如下合作环节:师:“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口袋麦子后,他们是怎么做的?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人选取一种小动物交流一下。”

这样的小组合作,看似有分工、有合作,但是课堂上教师却没有对讨论交流的话题进行深入地思考,显得随意且难易无度。这个问题孩子读读课文便能很快知道,并没有什么难度,读懂了也就可以立即交流,没必要再小组讨论而后交流。看似合作学习,却仅仅停留于合作,对课堂学习而言并无实际地推动作用。更有甚者动辄就进行小组讨论,一节课下来讨论话题若干,把小组讨论当成了电视插播的广告,这样的合作毫无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画蛇添足,使课堂高耗低效。

现状三、有学习无提升。

1课堂再现之——我心依旧

《卧薪尝胆》一课中,在教学有关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环节:师:“勾践回国后还会做什么,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一下。”话音刚落,前两人回头,四人一组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几分钟后开始自由汇报交流。可学生汇报时仍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刚才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

这样的所谓合作学习还是停留于自我的学习,没有发挥团队的作用,没有整合小组的力量,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提升。好比是“萝卜炖萝卜”尝不出“肉”的滋味。

2课堂再现之——个人英雄

同样是刚才的环节,教师的要求进行了些许改变。师:“勾践回国后还会做什么,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一下,一会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七嘴八舌,沸沸扬扬之后,开始代表交流,所选的的代表自然是本组内的能言善辩之流,侃侃而谈,一番表述后掌声四起。    

但这看似热闹的背后对本组内的其他同学而言,他们的能力有何提升和发展呢?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组内成员的和谐共同发展,而不是造就个人英雄。

 

以上三种情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留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繁华,却没有内在的发展和提高。老师被动,表面繁华,内在空虚;学生被动,表面合作,实为凑数。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新观点的提出,值得我们思考。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不是排斥和否定接受性学习的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并驾齐驱,才能使课堂张弛有度,才能使学生事半功倍。

 

二、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之要义的研究

那么就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控,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发挥团队优势扬长避短。首先可以从教材方面进行研究。

教材篇: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虽然文体不同,涵盖了诗歌、记叙文、说明文等形式。但是细细推敲,有些课文在结构上是由共通指出的,笔者就结构而言将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文进行了一个归类:

1.并列式——先扶后放,举一反三

 有的课文再内容上存在着并列关系。同样的内容教师大可不必重复教学,在教学完有一段内容后,总结学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例如:苏教版第6册第24课《寓言两则》这篇课文编排了两则中国古典寓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则寓言存在着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教学。根据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学时我从故事入手先让学生读懂故事,概括故事大意。继而我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即农夫)错误之处,从而感悟其小故事中蕴藏的大道理。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我便让学生根据上一次寓言的学法:读(读故事)——说(概括故事大意)——析(分析错误原因)——悟(揭示道理),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员都有一到两项任务,汇报时每人汇报一项,最后教师总结。类似这样的课文还有苏教版第7册的第9课《泉城》,文章的2-5小节分别写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的特点。苏教版第8册的第7课《人类的老师》文章分别从鱼儿、鸟儿、鲸类、蛋壳等方面谈到了仿生学的相关知识,等等。像这样内容上存在并列关系的文章教师都可以重点指导某一段落,明确学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其他的部分,这样的合作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经历了“扶”的过程,对“放”的合作才能得心应手。

2.贯穿式——把握关键,一脉相承。

有的课文情节性很强,主题鲜明,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像这样的课文教师要找到关键的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苏教版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文章通过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诚心拜访诸葛亮最终邀请他出山的经历表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这是一条暗线。在通读课文后,我提出主要问题:文章中找找描写刘备的语句,读一读,谈谈你对刘备的印象。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大家很容易都达成了共识,聚焦刘备的“诚”。同法,再交流诸葛亮,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有关语句感受他的“才”。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苏教版第716课《说勤奋》,文章立意鲜明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说明勤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学习该文时,同样先提出主要问题:从哪里看出司马光(童第周)的勤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读一读文中描写司马光(童第周)的句子,从相关的词句感受他们的勤勉刻苦。还有苏教版第6册第9课《少年王勃》,围绕主线王勃的才华横溢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把握住文脉,让学生围绕关键点,从点到面领会文章的中心,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不至于偏离文章主旨,正所谓形散而神聚。

3.拓展式——有备而来,举重若轻。

新老版本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有的课文留给教者和学者很多的空间,这样的课文如果能够在扎实地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又巧妙地从文本出发,拓展文本的广度,就能使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怎样高效率地利用空间,这就可以采用课前预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例如:苏教版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出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从课文出发可以延伸出若干个切入点做相关的拓展。如:关于三国的故事,成语,歇后语等等。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让学生阅读了青少年版本的《三国演义》,并进行成语、故事和歇后语方面的知识积累。在教学完《三顾茅庐》课文后我便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选定一个主题(例如:说三国的故事片断),组内成员每人说一则进行交流,然后小组在全班汇报。因为课前有了前置性的学习,学生有备而来,交流时才能胸有成竹。而组内先交流的形式既可以让全班孩子全员参与其中,提高效率,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一人说三人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像这样的课文还有苏教版第12册《山谷中的谜底》为了让学生领悟“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课前布置前置性学习找找有关的故事,名言等,这样上课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便能很快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破课文难点,举重若轻。 还有像苏教版第6册的《荷花》,可以积累关于荷花的诗歌进行交流,同册的《恐龙》可以交流关于其他种类的恐龙等等。基于文本的前置性学习指向性明确,这样小组交流时才能务实而高效,从而使拓展回归文本,让课堂变得更加立体而生动。

以上是从教材的角度列举了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文结构。自主合作的课堂不是信马由缰地自由主义,不是随心所欲的自我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篇: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容许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作用的缺位。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并不是教师的退出就能直接带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们的课堂要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以这段教学实录为例来说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实录《寓言两则之鹬蚌相争》。

师介绍鹬蚌引出下面的学习

师: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说大意、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悟出了小故事中所蕴藏的大道理。(指出相应的板书:读、说、析、悟)

接下来我们就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出示学习要求:

1、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读课文。

2、由1号同学说说故事大意,其他三位同学听后补充或完善。

3、由23号同学说说鹬和蚌错在哪里。

4、由4号同学总结故事中蕴藏的道理。其他同学补充。

【开始小组合作,若干分钟后老师请其中一组上台交流。交流进行到了第三部分析错误原因。】

1:我觉得鹬不应该去啄蚌,这样蚌也不会夹住它不放,也不会最后被渔夫捉走。

2:鹬去啄蚌,蚌一疼它当然要夹住它,所以我觉得鹬不应该挑起事端。

师:难道鹬和蚌最后被渔夫捉走是应为鹬去啄蚌吗?我们刚才介绍鹬时曾说到它的食物,鹬吃蚌是它的本能。他们落得一起被捉走的下场到底是因为他们错在哪里?

1:我觉得鹬不应该威胁蚌,被夹住后应该和蚌好好商量。说不定蚌就会松开口,你威胁蚌,她就会更生气。(师相机板书“威胁”)

2:他们最后被捉住是应为他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如果谁让一步就不会这样了。(师相机板书“相持”)还有谁补充我们的发言?

3:还有蚌也不应该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是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师相机板书“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师:就请你们两来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看看他们是如何相持不下的。

师:(指着板书说)面对鹬的——(生说威胁),蚌——(生说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它们就这样——(生说相持)谁也不让谁,最后一起被渔翁捉走了。这就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及时调控——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上的案例中学生讨论鹬蚌相争错误原因时,偏离了主题。此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调控,让孩子及时回到既定的轨道,聚焦“相争”。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辨清方向。同时去掉了课堂中的旁枝末节,使得课堂更高效更清晰。

2.适时总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及时板书并在交流后进行总结。使得学生对于鹬蚌相持不下,互不退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自然引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学生在自由交流讨论后,需要教师提纲挈领使得观点更明晰,需要教师臻于完善使得要点更准确,更需要教师推波助澜使得问题更深刻。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适时、适当的总结是画龙点睛之笔,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上一层楼。

 

三、凝望:小组合作学习之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然、自主的生长。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新时达要求应运而生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同时也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刻把握,对于课堂的充分预设,对于学生的全面了解。小组合作学习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者积极努力,付诸行动,为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刘虎平《莫让“乱花”迷人眼──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无效参与现象的思考》

3、语文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