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出开阔新天地
——刍议《小儿垂钓》的小研究课堂
【内容概述】
《小儿垂钓》这首诗系苏教版四下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习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全诗准确生动地刻画出那种天真专注却又不失灵活机敏的儿童
形象,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特别贴合儿童生活,融入儿童心理,给了四年级学生无限的遐思。同时古诗的表达特别平易自然,贴合了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规律。“小儿垂钓”概括了全诗,随事件的发展依次呈现了这个儿童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的描写,非常直观具象。因为古诗语言凝练的关系,语言又稍有一点跳跃性,如因为“怕得鱼惊不应人”才会“路人借问遥招手”,但两句却互换了前后位置,这种先果后因的句式也为学生的理解铺就了一定的空间等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定位于丰满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感悟古诗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向抽象的逐步过渡。
基于如上分析,制订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互助,能正确流利、节奏清晰、有感情朗诵古诗。
2、借助工具书和朗读,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3、通过前置研究,揣摩文中外貌、动作、神态、环境描写等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的融合,感悟古诗表达的凝练。
【小研究设计】
一、 自学生字词,自主朗读;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 自评☆☆☆
二、小研究:这首诗在表达上平实易懂,请你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进
行比较,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或者作者的表达还有什么令你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开启你的探究之旅。 自评☆☆☆
三、 围绕关键词,进行拓展阅读。 自评☆☆☆
胡令能 垂钓 古诗中的儿童
【课堂情景】
一、回忆古诗中的儿童形象,营造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儿垂钓》,课题是指?
这一课与前一课《池上》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描写儿童的,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交流前置学习,读出古诗韵味与趣味
师:之前我们进行了前置学习,现在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四位组员依次交流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师:让我选择分工明确、交流充分的一组来为全班同学汇报,大家及时关注,及时补充哦。
汇报关注的重难点:
容易读错的字音:蓬、映、惊皆为后鼻音
容易写错的生字:稚,本义表示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所以左边表示意思,右边表示读音,书写时注意两部分左窄右宽,右半边笔画间距匀称。
朗读: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既要关注古诗本身的韵味,也要读出这首诗的趣味。
生: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其他小组有与之对话的吗?
生: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朗读时,我发现诗句前四个字就是一个词语,所以我把一句分成两部分读,就像说话一样自然了。
生:我觉得一些词语要读出感情,如“蓬头”“草映身”“遥招手”“怕”等,因为这些地方显得小朋友特别有意思。
师: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个性!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三、理解对照,感悟古诗凝练的表达
师:古诗一直以语言凝练为美,28个字却要包罗丰富的内容,所以很多时候造成我们理解上的担忧,这篇古诗遇到这样的困扰了吗?就像我们日常学习的课文一样好懂。在大家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的基础上,现在老师来检查:
1、说说这些词语描写的画面:
生: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垂纶: 纶,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即垂钓
草映身:小孩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了他的身体
2、回顾全诗,说说这首小诗讲了什么内容?
生:一个小孩坐在池塘边钓鱼,有人问路,他很着急地招手,让路人走近再问,免得把鱼惊跑。
师:这件事其实就是——小儿垂钓。
3、昨天我们已经开启了对古诗表达方法的小研究,说说你已经开展了什么研究?
生:这首诗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生:作者善于描写。外貌描写“蓬头稚子学垂纶”写出了儿童急于钓鱼,头发未梳,稚气未脱的形象扑面而来;动作描写“侧坐莓苔”“遥招手”写出了小孩顽皮却又懂事,天真却又机灵的形象,神态描写“怕”写出了小孩的热衷钓鱼的情趣。
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环境描写“草映身”,我发现小孩几乎与青草融为一体了,这个小朋友钓鱼太专注,太认真了。
生:注重情节变化,尤其是路人问路,使全诗波折起伏,人物更生动起来。
……
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如果已经开启探究之旅的,可以介绍一下探究到哪一步了,我们和你一起探究下去?
生:本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应该先有“路人借问”,然后小孩“怕得鱼惊不应人”,最后才有“遥招手”,而文中为什么把它们的位置颠倒了呢?
师:请大家换个身份,带着儿童的心情反复朗读,设身处地地体验。
生:其实主要是为了先声夺人,由动作显现儿童着急的心情,在他看来轻重急缓很明显,问路不急于一时,可鱼儿惊跑了却不一定再回来了,所以小孩赶紧遥遥地招手。其次也是为了韵脚的整齐,全文一起押“en”音,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大胆设想,畅意表达自己的故事
师: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孩,今天这有趣的钓鱼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结果又会如何呢?诗人只是概述了这段经历,但是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他还没有看到、想到,想不想把你这段独特而有趣的经历说给大家听?
想好后,同桌分享这个故事,还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大家一起听哦!
五、拓展迁移,品出丰润的儿童形象
师:漫长的时代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古诗,留下了许多像垂钓小儿一样的经典的儿童形象,他们各具特色,各有性格。可喜的是古代描写儿童的诗作基本上都是这样平实有趣的,所以可否借助今天研究的方法,从内容与表达方法的角度,去探究一个你喜欢的儿童形象?
推荐诗目:《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所见》《清平乐 村居》
【课后再思】
课前小研究——主体登录、实践引航
教学预设中的主导思想就是还原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在一种学生想去吸纳、自由吸纳的氛围中,精心组织授课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现代文学习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寻找最近发展区,拉近与古诗的距离,获得自己的提高成长,而借助前置小研究,这一主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真正进行了一次主体性的登陆、实体性的航行!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一、因为研究,自主的教学形式正在逐渐丰富,教学生成更加精彩。
课前小研究的应运而生是为了“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的落实。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我们传统的课堂结构、课堂形式必须调整,以保证学生前置学习的付出不会重复,而延伸更加丰富迷人;但是也正式因为有了前置学习,我们的课堂才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更充分的目标去实现形式的丰富。
这节课首先采用“课前小研究”的形式,请学生自学,不用统一的要求制约他们探求新知的热情,呼唤学习的动机。其次不仅鼓励学生先自己学,而且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去保证先学的价值与意义,有小组的合作、教师的检验、全班的汇报展示等,如字词自学后,我们以一小组组员为字词教学环节的主讲,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品评他们主讲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而准确,主讲的形式与表达是否吸引人等等,也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学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学习主体的位置,不仅要为自己学知识,更要为小组荣誉而学,为能做全班同学的称职的老师而学。还有一点不可或缺,就是课堂上留有专门的时间帮助学生形成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对古诗表达方式的自主探究,学生在自己能力基础上的提问或者研究,不论深浅,都可以获得表达的机会,获得大家的帮助,实现个人思考的延伸,收获个人的成就感。
形式的丰富,焕发出了孩子的主动、热情、信心、勇气、需要等等太多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张力的一面,无限放大了主体的空间,还原了主体观中的课堂概念,那其实只是一个提供了场所、时间的媒介,好让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更有激情、更有欲望地呈现自己的收获而已。
二、因为研究,学习内容的个体化更被尊重,提升空间更自然。
如果说教学形式的丰富只是为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热情,那么教学内容的自主、教学提升的自然就是为了唤醒学习主体的自然本能,在教学实施中不断去适应学生学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适应性差异、学习生活经验的差异①。
在这一课的“课前小研究”中,为了让目标有弹性,让问题有个性,让学习有效性,教师预设了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步骤,但是每一个步骤都在共性的学习目标下,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目标达成的高低,不受干扰或暗示,自然而然地成长。比如字词自学,我们应该掌握的生字词不可忽视,但是可以重点关注自己易错的字音字形,并进行经验分析,日结月累下来,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重难点的敏感度;比如探究诗句的表达,语文基本技能薄弱的可以选择最基础的进行自主探究,如研究诗句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描写手法,语文素养较高的可以探究古诗中的环境描写,句式的变化,更可以赏析诗人表达得独具匠心的字词、独到的设计等等,教师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个性,关注探究过程的引导重于关注探究结果的得来,使孩子沉浸在探究的氛围中,以乐意的姿态呈现出自己的探究,表现出一种由生理到心理的自然意愿的探究生长,而不会因为自身能力的高低而产生学习的自卑或者自傲,更或者揠苗助长,因噎废食。
三、因为研究,更加珍视学生的体验,追求体验学习的升值。
杜威认为,学生要真正获得真知,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②。按照杜威的思想,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而这也是我们的课堂小研究的一个宗旨:我们追求研究体验感,并把这种体验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成功的学习体验或许重要,可是略有瑕疵或者失败同样会得到收获,甚至自己体验的感受会比课堂听来的更持久更清晰,更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形成,那么总有一日,能力积累后的学习主体一定体验更多的成功与成就。
在这一课的“课前小研究”中,每一项都是学生身体力行地完成的,学生在自己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在自己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需要主动探究,进行研究式的自我盘剥,那些字词我会读会写吗,诗句我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吗,对诗句表达形式能发现什么,又能探究到什么?这一切,似乎没有正确的答案可言,更没有完满的答案可言,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孩子,好了还有更好的,所以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自己的努力有几分,自己的收获在哪里,自己的满意度有多高,这些体验多么丰富,这样的过程多么充满人生的启示!由此看来,从体验中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最基本与自然的学习方式。其过程既不昂贵,也无需大量技术软硬件的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需要我们有单独或同其他人一起反思和思考的机会,所以珍视学生学习中的体验,这才是学生的学习生涯真正需要的财富。
早就有古人将学习比作打渔,“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如果还能提供一大片水草丰茂的大池塘,想打多少就打多少的“零目标”,想打什么鱼就打什么鱼的自由度,小渔夫怎么舍得没有目标呢?相信他们一定会乐此不疲!
参考资料:
① 刘学智 《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的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经验、问题与启示”
② http://www.baidu.com/link?url=okG2SmdhK-Qxy9J50KLZtNuI3xnfj9V5JS4oqVeduq8MCBMYUkWPB4auQ4K0Uh_BTwnpqYSsefi3GM百度百科 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