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829
post:489829

王蕊 音乐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2-02-10 16:11
  • 作者:王蕊
  • 点击量:

如何培养一、二年级学生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是一种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节拍。节奏可以独立被欣赏,例如锣鼓演奏,也可以成为旋律音乐的骨架。作曲家在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时,对于旋律的某种节奏处理,就会形成其特有的创作个性。而在表演家再次进行二度创作演唱或演奏时,对节奏的特殊处理和个性驾驭,又会形成具体的演唱风格和表现个性。由此可见,从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体系来看,如西方的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西方的芭蕾舞和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节奏的处理方式以展现其不同的风格。显然,节奏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概念。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那如何让低年级孩子在一周2节的音乐课上逐渐培养节奏感,就需要音乐老师进行有效的有计划的长期训练,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让节奏训练变得“有趣”,或是让孩子喜欢上各式各样的“节奏游戏”,在快乐中感受节奏,训练技能。下面通过教学实践,谈一谈一、二年级学生节奏感训练方法中自己的一些体验。

一、节奏模仿

低年级的孩子善于模仿,并且活泼好动。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感和新鲜感,利用这些特点,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孩子们模仿生活中的节奏,比如:钟表“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心脏“扑通扑通”、骑车喇叭“滴滴-,滴滴-”、风声“呼——,呼——”、炒菜声“呲嚓呲嚓”等等。孩子们能在探索中发现原来身边常见的事物也是会“说话”的,并且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是慢性子,有的是急性子,从他们“说话”的节奏中就可以判断。这样的探索发现一下子把音乐拉近了生活,使孩子们感受到原来音乐来源于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再通过对这些熟悉的事物进行声音节奏模仿,孩子们兴趣盎然。

   在节奏模仿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模仿动物非常喜爱。因此产生了利用动物叫声来体验节奏的长和短的节奏练习的设计。在欣赏一年级《嘎嘎小鸭子》时,让学生扮演可爱的小鸭子,老师扮演鸭妈妈。鸭妈妈的年纪大,所以叫声长(时值为四分音符),而鸭宝宝活泼可爱,所以叫声短(时值为八分音符)。根据这首歌曲的4/4拍特点,设计为前三拍由教师扮演的鸭妈妈叫三声,节奏为X X X(嘎 嘎嘎)像是在呼唤鸭宝宝,所以在最后一拍设计为xx嘎嘎)表示鸭宝宝对妈妈呼唤的回应。通过这样的师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掌握八分音符的时值。再通过交换角色让学生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通过模仿以及动作的配合,孩子们基本能够准确的念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

二、节奏创编

  这一环节,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的时候需要教师先用模仿让孩子们掌握创编节奏的法则,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依然是从生活说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般有2个字或3个字组成,也有少数人是4个字的。让每一个孩子用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2个字为X X,3个字为XXX ,4个字为XX XX 。以开火车的方式接龙说,一个孩子站起来边用手拍2拍子边说自己名字的节奏,全班同学重复她的名字和节奏。一个轮回下来,大多数孩子能在基本的节拍中说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拍一次手说一个字的为四分音符,拍一次手说两个字的为八分音符。
 
有了这样的练习之后,加大难度,用同样节奏法则在老师规定的“主题”里,进行创编。比如“交通工具”、“花卉”、“职业”、“文具名称”等等。可以利用全班开火车形式,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也可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比一比哪一小组说的多,节奏说的准。同样的节奏练习,变化不同的方式,避免了重复练习的枯燥。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着兴趣,并在创编节奏中体验小小创作家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读歌词节奏

  低年级的音乐课由教唱歌曲为主,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某一首新歌教学时,让学生随钢琴或伴奏进行歌词朗读,使学生不仅练习了节奏还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的作用。一二年级的歌曲,大多是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歌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读歌词节奏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边念边用手来打节拍,以训练内心的固定节拍感,不论嘴上说的是什么节奏,手上的拍子依然是匀速进行的。再如,配合歌词,边上一些动作,在节奏的韵律中使嘴、手、脚能够配合协调,这也是节奏感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练习。

  我的音乐教学刚刚起步,虽然从小学习音乐,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是几个月的工作给我的感受是,对于音乐艺术,演奏和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如何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化,变得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很容易能接受。并在充满兴趣的前提下,学会如何演唱,如何聆听,如何表现。都需要一个音乐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对于低年级节奏的训练,我认为这不是一节课或者一学期的音乐课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持久战”,需要层层递进,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需要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这也需要我重新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重新认识音乐,思考怎样诠释音乐,怎样对孩子们诠释音乐。

下一篇:胥婕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