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的几点粗浅认识
南师大附小 李竹竹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们教师的工作,而学习研究《新课标》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搞好一线工作的前提。所以,假期中我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并对此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课标》首先指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所以我们必须得进行课程的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而要推进课程改革,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个全面的认识。对于语文而言,它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由此看来,要真正使学生永久性发展,就必须培养其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而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具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并坚持这样几个观点: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合作学习中,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新课标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应乘着这股教学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和要求,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取得更多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