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课文”也有春天
语文老师都知道,一篇新的课文不读通顺是不适合开讲的。“初读课文”自然就成为了新课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学期我在“初读课文”这一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做了一些尝试。以往我的教学方法都是指名分小节读,或是开火车分小节读。读来读去也只是个别人的朗读,总是有大多数孩子不能在课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因为是个别人的朗读,所以读好读坏都是与自己有关,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长此以往,“初读课文”很容易就流于了形式,也让一些不够勤奋的孩子有机可乘。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静下心来读通课文,让每个孩子都有读书展示的机会,这学期“初读课文”环节我就改变了思路:先是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组内读,接下来再是四人小组向全班汇报展示读。
第一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走,我们去植树》全文六个小节。按照我的常规思维,小组展示时每人一小节,顺时针方向轮到谁就是谁再读一小节而已。没想到第一个展示的小组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他们先是四人按照顺时针方向一人一小节,然后是呈对角线的两个学生齐读一节,正好读完六小节。第二个展示的小组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读法,他们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人读两小节,中间的两个人只读一小节,正好读完。等两组展示完之后,还有很多小组要展示,我一再强调不能与先前的两组一样,但是他们的小手依然举得很高,分明就是在说我们组还有新的读法。第一次的尝试,孩子们出色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这种方式不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组内或是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还大大激发了他们初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思维。我想:课文读通了,读熟了,不就给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了吗?
在接下来的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都采用四人小组读书汇报的方式,孩子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人小组里的每个孩子都不甘落后,都希望自己小组的朗读能够与众不同,于是他们是倾尽全力,全力以赴。教室里清澈激越的童音一次次诗意地响起,犹如天鹅飞在碧蓝碧蓝的天空。这不就是教育的本质——以树摇动树,以云摇动云吗?
有了这样的“初读课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了,个个变得朝气蓬勃;有了这样的“初读课文”,整个课堂被涂上了亮丽的底色,像是晨光下的蝴蝶,变得熠熠生辉。
一次贴着学生实际的小小改变,便迎来了“初读课文”灿烂美好的春天。